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之陪伴 第6节 (第3/4页)
的种子稍微扁一些,长一些,剥开外边的稻壳,里面包裹着的米粒颜色清白,确实和平时见到的纯白色不一样,温玉梅也上前仔细地观察着。 “怎么样?” 对着温仁昌期待的目光,夫妻俩点了点头。 得到肯定的答复,温仁昌激动地双手击掌说:“你们放心吧,之后研究院里的老师会过来指导的,绝对出不了岔子。” 事情敲定后温仁昌就要走,温玉梅拦着没让,天都黑透了,不差这一晚上,当弟弟的拗不过,只好留下。 第二天吃过早饭,温仁昌就骑着自己的二八大杠赶回去了。这边夫妻俩商量着之后的安排,既然要种水稻,就得把靠近河边的那块地收拾出来了。七八月份正是禾苗插秧的时候,时间还真的挺紧,需要找些人来帮忙。 至于玉米,和正常的生长周期差了整整两个月,现在种已经来不及了。说到这个问题,祝连国忽然想到,上辈子即便冬天也有卖嫩玉米的,他们完全可以种一批,到时候专门收获嫩玉米,煮熟之后冻起来能保存好长时间,就像北方的粘豆包,想吃的时候蒸一下就可以,而且玉米的吃法多种多样,不愁到时候没销路。 商量妥当,两人就动身去了妹夫家,温仁昌临走的时候让他们帮忙问问五姐和五姐夫想不想种,毕竟机会难得。 两家离得近,走路不过才五分钟。进屋把事一说才知道,温仁昌回去前自己过来了一趟,他们进屋的时候,俩人正商量这事呢! “四姐,我的身子一天比一天重,很多的事情也顾不到,还得□□干,等到孩子生下来要cao心的事就更多,我们就商量着这回还是算了吧!”温玉兰虽然说着拒绝的话,但语气迟疑,看来她也在犹豫。 温玉梅就把祝连国的想法告诉了她:“种水稻是比较麻烦,还得插秧灌田。但是种苞米就不一样了,到时候空出一块地,开成垄,种子埋进去浇几回水,它自己就疯长,不耽误啥事儿,你们要是顾不过来,不还有我们呢吗?” 这番话说的夫妻俩都有些意动,种实验种的事儿就这么定下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又是一阵忙碌,好在山上的果树前一阵儿都已经忙得差不多了,在繁忙之余倒是还能喘口气。 在这期间,温仁昌陪着农科院的研究员又来实地考察了两趟,最后还过来了两位专家,村里特意收拾出了一座院落给他们常住,他们身边有市里的领导陪着,领导还对王祝两家支持农业工作的做法给予了赞扬,他们这才意识到上头对这个实验田究竟有多重视。 顶着巨大的压力,整个夏秋时节,他们没有休息过一天,日子就在忙忙碌碌当中走到了丰收的时候。 广袤的田野中有一处稻田特别的显眼,金黄的稻穗儿沉甸甸的,透过稻壳似乎都能感受到里面饱满的颗粒。 稻田边的田埂上站着一群工作人员,他们在做着最后的安排,之后还要结合这几个月的观察对水稻的亩产做一些评估。 祝连国和温玉梅默默地做着自己的活计,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参与到了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他们所付出的汗水成为了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就是在这样一个严肃而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日子里,温玉兰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王丰”。 作者有话要说: 求收藏 第12章 年货 之前种实验田的时候还想着销路的问题,现在终于收获了,除了留下几百斤自家吃,其余的都让省里直接收走了,就连还没成熟的嫩玉米也没有放过,看来之前是白担心了。祝连国掐着手里厚厚的一沓钱,心里想着。 寒露到来的时候,田地里的活才算全都干完了。再过半个月就该霜降了,夫妻俩打算在这段时间把园子里的菜收一收,及早储存,要是被霜打了,那就可惜了。 院子里各色蔬菜种了得有七八种,要是储存好了,冬天几乎都不用买菜吃。 豇豆清洗干净,用盐渍了,放酱缸里可以吃到来年夏天,到时候是当作酱咸菜吃或者是炒着吃,滋味都很不错。 新鲜茄子是保存不久的,但如果晒成茄干,保存起来却相当的方便,温玉梅还挑拣了很多的小茄包,这样的茄子还没有长成,嫩的很。用这样的小茄子做蒜茄子,味道会更好。 土豆和白菜是最方便贮存的,进行简单的晾晒后,祝连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