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卫家女 第128节 (第3/3页)
财部缺人,蔚州要整学政,新州要建新城,还要增设矿厂,檀州是学政和增加产业,蓟州要增设一县,要整理财税积账……阿蔷每次都仿佛是被各州刺史讨了便宜,细想起来,她深知各州弊处,给的也是急缺的应对之人,不论输赢,总在她的谋划之中。” 秦绪点点头,他家阿姊如何的知人善用,他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倒是你,就打算这般留在营州了?”崔瑶反问秦绪,营州在北疆各处比起来也是最苦的,秦绪这当朝尚书令的嫡亲孙子、定远军元帅的亲表弟,真的愿意一直在这边受苦么? “崔姨不必为我担心。”秦绪笑着说,“我从前只觉得自己离了东都丝竹便不能活,可给阿姊整文书写信,我也过得很快活,比起锦衣玉食之类,体肤口舌之享,在营州查一查史料,写一些书,我倒觉比从前过得还舒服。” 秦绪本以为自己来了北疆,便知“自在”,便能做些有用之事,直到到了营州,看着一些百姓为了看懂他的书去学字,去练习讲汉话,秦绪猛然觉得自己的一双脚落在了地上。 愤懑、不平、忐忑,对大梁朝堂的蔑视,对君主的讥嘲,心中隐隐的担忧,这些原本在他心中漂浮碰撞的种种,瞬间都落在了地上,成了营州的雪。 “崔姨,我心中有一想,我想枕芳君之名,能传到新罗、靺鞨、室韦、乌护、南吴、巴蜀……”过了年也才二十岁秦绪眉目缱绻,却并非对着哪个人,而是想到了自己所期盼的景象,“到那时,世人皆知定远军的将军是何等英武豪爽,矫健多情。” 崔瑶一顿,想起了辗转于床榻之间的“申屠将军”。 “如端,最后四个字,你在心里想想就好,还是别与旁人说了。” 秦绪笑着道:“崔姨放心,我只跟你和阿姊说。” 陈窈儿最终从卫蔷的手中要走了二十七个人,这二十七个人是她列出当务之急要补上的位置,当着卫蔷的面她一删再删,几乎是说干了口水才将这数定了下来。 营州艰难辛苦,可也是能立下功勋之地,很多进士都想留下。 其中甚至包括了今科状元元妇德。 卫蔷笑着对她道:“你放心,三年内我必放你来营州,你如今要做的,是先学些东西。” 如果是旁人说这话,元妇德会说自己能学的早就烂熟于胸,可现在是卫蔷这么说,元妇德点了点头,跟着出来这些日子,她每一日都在学着东西,这都是因为元帅。 今科策论科第四名王无穷被留了下来,一来是她在策论中写的安抚东北各部百姓之法颇为可行,二来她在应州当县学老师之时就很有些安民妙招,三来,她是自己请命的。 王无穷要留在营州,她有两件事想做,一是抚民,二是办学,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她刚刚领了任命从应州县学调往云州州学为助教,一年后的今日,她被卫蔷任命总领营州学政,成了营州州学博士,也成了北疆最年轻的州学博士。 她依然手指粗壮,体格结实,生了一副寻常农妇的模样,如何看都不像个读书人,更不像个州学博士。 可她身在北疆,北疆不在乎这些。 告别时元妇德主动拉住了她的手,却半晌说不出话来。 元妇德并不懂如何告别,阿父辞世之时,她跪在一旁,诵读着《诗经》,在“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诵读声里看着阿父闭上了眼睛。 余三娘已经不舍地哭了起来,在她最难的时候,是王无穷和元妇德两个人站出来帮了她。 知道营州日子艰难,她找了两件新衣,一条在蓟州新买的菱格棉被一股脑塞给了王无穷。 王无穷要推辞,余三娘红着眼瞪她:“若我过得苦了,你以为我不会开口再与你要么?” “你若是缺了什么书,与我说,我抄与你。”元妇德学着余三娘要将自己的铺盖都要给王无穷,好歹是被拦住了,她又把自己路上看的几本书都给了出去,看着王无穷怀里被堆满了东西,又拽着她的手如此说道。 她能予人的,就是书了。 王无穷也有些不舍,虽然她在三人中年纪最小,可她是个温厚疏阔的性子,不仅没有哭,还安慰了两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