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79) (第3/3页)
恶鬼在追一般。 等到夏国的使臣都离开,季琛才重新端起茶杯,摩挲着杯沿,偶尔批阅奏折,一刻钟后,趁着季琛放下手中的茶杯,辛公公这才上前倒茶,他揭开季琛的茶杯,这才发现里面的茶水一点都没有减少,依旧是七八分满。 悄悄将冷却的茶水倒掉,换上一杯热茶,辛公公又来来往往收拾东西,直到宫人开始点灯,这才意识到陛下又坐了许久,一直在认认真真批改奏折或者叫大臣来谈话,晚膳也只是用了少许,就继续忙碌。 这是从登基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辛公公曾经也听秦胜说过两句,说像尧舜那样的贤德帝王都是宿夜忧叹家国大事,几乎不休息,臣子若是能遇上,自然是三生有幸。 但秦胜话锋一转,当然,像陛下现在这样,也是很好了。 他不是完美的君王,他们也不是最优秀的臣子,只是恰到好处的遇见了,又能互相包容互相体谅,一路扶持走到了今天。 在书案的奏折前,在备好的物资中,在遥远的河安县,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谁都不曾放松。 陛下看似没有做太多,实际上已经在竭尽所能。 将离书案最近的一盏烛火点燃,辛公公轻手轻脚带上了门,离开前,他下意识看向桌案上批改完毕的厚厚一沓奏折,又挪开目光,心里暗暗祈祷诸事顺利,众人平安。 坦白说,瘟疫的情况不容乐观。 主要是洪水还没退却,如今已至四月底,春耕的时节要过去了,百姓是日夜忧愁,就怕今年便吃不上饭。 更有甚者,洪水来临的时候,一部分人卷了金银细软就跑了,打算想着到时候再去买粮食,河安县附近也算是鱼米之乡,土壤丰沃,但百姓自己挖的地窖差不多都淹没了,能抢救出来的粮食也远不足预期,周围郡县的粮价比一开始已经翻了整整五倍。 尤涵千叮咛万嘱咐,说不能喝生水,洪涝里面的小动物和鱼的尸体都不能吃,但也架不住百姓要囤粮食,再加上根本找不到多少干柴,想要烧开水也极为困难。 毕萱忙碌许久,匆匆来了河安县一趟,给尤涵讲了一些关于隔离区的事情,又匆匆拿走一批材料,决定再去炸几个地方,修理更多区域。 偏远地区没有受到那么多关注,有些地方反而受灾严重,如今流民渐渐汇聚成群,往着河安县奔来,尤涵带来的太医院所有人都不得不上阵,一个个挑选可能染上瘟疫的人送进观察区和隔离区,死伤的人群被火化掩埋,四周的人往这里聚集。 新上任的河安县县令是上次科举的学子,毕竟前任县太爷跑了以后他第一个站出来主持大局,如今他看着面前的惨象,只觉重新体会到了哀鸿遍野这个词,但当他看到艰难维持队伍的军队,看到忙而不乱的太医们,又觉生机还是有的。 但在背后看不见的地方,太医们并不和谐,尤其体现在夏国和越国的团队上,尤涵就正在和其中一位巫医争论。 我觉得这个地方完全可以用人参来入药,再加一些灵芝也不错。 这方子是一般人能用得了的?就应该加一些芦荟和绿豆,原材料越便宜越常见就越好。 夏国巫医觉得尤涵简直不可理喻,有好的方法好的药材却搁置不用,那些百姓有什么好救的,救活了也会饿死,干脆不管、找个地方把他们圈起来,还能减少其余人被传染的风险。 尤涵也觉得夏国巫医脑子进了水,还人参、灵芝,什么药材贵就挑哪个,就算这些账目国库承担,周围的郡县也不可能保存足够救治数千人的人参!那这药材她要从哪里要过来! 最重要的是,方子必须一个一个试验,在不同病人身上观察疗效,夏国使臣早早想和尤涵各搞各的,试出了最好的方子就回国,奈何这些病人都归尤涵管,他不能越过尤涵去找病人试药,必须经过她的同意才行。 尤涵只想尽全力救人,哪怕她不满意夏国的巫医,但如今医师数目就是少,能多一个都算是一份不错的助力。 双方各自忍耐许久,在互相折磨中也讨论方案,双管齐下,总算是得出了一个不错的方子,然后又盯上了一开始装病后来又真的感染上了瘟疫的郑三。 尤涵淡淡道:你是医师,对疗效如何自己更为敏感,你放心,有我在,不会让你死了的。 夏国巫医眯着眼睛,你是越国人,想必也不介意稍微牺牲一下吧? 郑三: 他介意,他怎么就不介意! 临时的太医官寮里又热闹起来,熬出的药一碗碗送往流民区,有病的治病没病的预防,隔离区的药材每天都少不了,白琦摇头,继续处理各项琐事,从周围的郡县抽调药材,不肯给的强行派人去敲门,京都送来的第二批粮食准时到达,周围郡县抽调出来的各项物资也抵达河安县,如今这些东西分发下去,流民的情绪也渐渐高涨,不再低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