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袖藏天光 第219节 (第2/2页)
范玉和曲边盈还未回京,湖城官银失窃一事是他让常世勇先压下来的。 此事在大理寺内知晓的人很少,要有,也是常世勇的亲信。 吴佐一是御史台的老人,也是三朝老臣。 此事吴佐一会先开口,是大理寺内部出了内鬼,常世勇的底儿被人揭了,大理寺内有对方藏好的人,常世勇搂不住。 至于御史台和吴佐一,是特意的,还是被人当了刀子,陈翎一时还无法下定论,便继续听大殿中要怎么说。 居天子之位,则要少说,兼听。 早朝之上,每一句都不草率失言,让臣子之间先驳论。 吴佐一忽然上前的一番话,也确实在早朝纸上掀起了不小涟漪。 事关平南侯府,平南侯府那是什么门第,天子的曾祖父同平南侯府祖上情同手足,在陈家出天子前,两家的子弟是在一处排序的。 平南侯府不仅依仗天家,还背靠敬平王府。 平南侯府早前就富庶,国中没几个州郡可以比拟,湖城官银失窃一事又怎么会同平南侯府扯上关系的? 根本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处的事! 平南侯府不可能缺银子,也不会缺银子,就算平南侯府真的缺银子,用得上去窃官银吗? 都不需要平南侯亲自出马,就是平南侯世子在天子和敬平王跟前一句话,就能解燃眉之急。 湖城官银失窃一事硬同平南侯府扯上关系,那是无稽之谈! 大理寺没将此事上呈到天子处也是应当的,否则每日这种碰瓷的案件都要直接呈递天子跟前,那天子每日看折子都不够,还要匀出时间看这些无关紧要的卷宗,再多的时间都不够用…… 吴佐一一开口,近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怕是御史台近来是在没有可以谏言的了,好容易遇到这么一遭事就火急火燎在早朝上提起,生怕旁人不知晓御史台的存在。 故而吴佐一言罢,大殿之中虽然哗然,但也没再窃窃私语。 启善从吴佐一手中取了要呈递的资料,双手递在天子手中。 陈翎接过,低头翻了翻。 吴佐一是御史台的老人,言官本就有谏言之权,即便这大殿中都觉得是吴佐一在无理取闹,哗众取宠,她作为天子都是要看的,这是给吴佐一颜面,也是给御史台颜面。 古往今来,天子在早朝上都断无没有理由便让御史台下不了台的道理。 这是其一。 其二,陈翎也确实想看看,能到吴佐一手中,让吴佐一这个御史台老人都觉得可以用于恳请的佐证资料,究竟是什么? 陈翎仔细翻过。 举证了很多湖城当地关于人证,物证的描述,这些描述,足以让大理寺彻查湖城官银失窃一事与平南侯府的关联。 陈翎早前就看过这些资料。 对方很谨慎,这些举证资料同她早前看过的一样。 而最后,又附了湖城当地府衙的恳请书,说大理寺无作为,虽然数月以来,一直有官员在查探,但查探之事,一干证据和叙述都清晰确凿,但大理寺却强压下此事,数月未果。 陈翎是在范玉的信上见范玉说起过,大理寺是有官员在查探此事的。 这封恳请书行文环环相扣,合情合理,难关御史台会义愤填膺。 此事常世勇怕是轻易躲不过去。 但常世勇是大理寺卿,对方不用将矛头直指他,也并无好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弹劾常世勇之事,实则是将平南侯府推到风口浪尖,让此事不能在明面下妥善处置。 陈翎一面看着,脑海中一面思绪着。 大殿之中,有人忽然开口,“吴御史,此事过了吧,平南侯府怎么会同湖城官银失窃案有关?大理寺每日这么多案件,这种案件多半是空xue来风,常寺卿未必就能看得过来,而且,如果真的事关平南侯府,同朝为官,更应谨慎,常寺卿此举并无不妥啊。官银失窃是大,但事关朝中要员,谨慎些总是好的呀!” 吴佐一轻嗤一声,“老臣乃御史言官,上达天子,下察百官。你又不是平南侯府,湖城官银失窃之事,你怎么就知道与平南侯府无关!” “这!”对方噎住。 吴佐一继续道,“常大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天子都没吭声,常世勇也没吭声。 此事乃天子授意,御史台忽然跳出,他要如何说,都要看天子的意思。 但吴佐一再次点到他的名字,常世勇不好不应,便也手持笏板至殿中,“此事尚未查明,不好言说。” 这是大理寺惯来的官腔官调。 是要和稀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