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边山寒[种田] 第183节 (第3/3页)
那些草碎便形成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堆子,如果扬的足够干净,就可以直接用簸箕把粮食装进袋子里。 因为地多,各家的场院都不小,这一场多则能打二三十亩,少的也能压十几亩的荞麦。 一边收割,一边打场,然后装袋子,拉入粮仓,秋收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第204章 不管多少人手, 秋收的时候都不够,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忙地里的,小孩子也得去田里, 没有闲人。 除了帮工的, 江家和和马永臣他们也都给李家收庄稼,陈文的大嗓门又在地里响起来,催促流犯们干活快点, 收完荞麦还有豆子、黍子和高粱,动作这么慢,要是赶上下雨,又得少收粮食。 周丰年手握着镰刀割庄稼倒是挺利索, 就是腰受不了, 弯不了别人那么久, 有时累极了就骂几句,骂完还得接着干。 他躲过了那些争乱, 本来都上奏说要回去, 结果林潭离开后,他反倒被提了起来,天天cao心劳累,领的那点俸银都不够喝一顿花酒的。 不管心里多大怨气,周丰年也不敢撂挑子,龙椅上的那位可不是善茬,他可不想年纪轻轻就掉脑袋。 虽然好几年没下地了, 李青卓干活依旧没有落下, 弯下腰“唰唰唰”几下, 他那几根垄的黍子就只剩下了齐根的茬子, 一般人赶不上他。 李青文也到地里了, 不过他就是牵着骡子,其他人把一堆堆的庄稼抱到车上,他赶车一点点的往前走,装满之后再转过去,拉到场院,那边自有人卸车。 秋收正忙的时候,普句那边终于有了回信,说是无意和大梁冲突,以后愿意和平共处,让他们先将普句的百姓放了。 普句从前也是乌松部落的附属,造船技术极好,一半国土在岸边,一半在岛上,一直和大梁有摩擦,现在只回了一封信就想把这么多人要回去,周丰年和江淙都觉得对方不怎么诚恳。 普句那边根本不在乎这些被路走的百姓,连接都不来接,好像死活都一样。 但是,只要不打起来,他们和普句也不算是敌对关系,这么多人在营地里,不单养着,还得防着,长此以往,也不是个法子。 最后,周丰年决定还是把崔远等人放回去。 得知这个消息,营地里的普句人相互抱着痛哭,这下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钟原也很高兴,他托付崔远等人回去帮我寻媳妇和孩子,崔远他们受了钟原很多照顾,自然连连点头答应。 因为忙着秋收,李青文没法送崔远太远,给他带足了干粮,给他塞了两个金珠子,希望他顺利回去跟家人团聚,好好的过日子。 周丰年和江淙带着官兵去送这些普句人,营地的其他人继续收庄稼。 家家户户的粮仓随着越来越凉的秋风满了起来,男女老少的脸上也都带着笑。 不管多忙,周瑶开口,药材地里便不缺人手。 李青文一直在盯着那几亩稻子,不单他,营地里那些吃够了糙粮的,也都盼望着水稻能种成。 水稻这东西,洪州的这些人种的多,江家和知道李青文在意,从早到晚要看好多次稻穗,从他口中得知,还有二十天差不多就能熟了,李青文简直天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 李正亮和李正明也对着稻子流口水,他们吃过舅老爷家里的稻米,雪白雪白的,比高粱米好吃多了。 喝了几个月小米粥的李青文也眼睛发绿,不是小米不好吃,天天喝,实在是有够了。 他们叔侄三个带着一群大狗小狗盯着稻子的眼神太可怜了,江家和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道:“跟着我回洪州吧,一天三顿都吃稻米饭。” 李青文嘴上说着“好”,心里却想着,要是江家大伯知道自己和他儿子的事情,以后怕不是要他把大米给吐出来还回去…… 一想到这个,李青文立刻就觉得大米饭不香了。 见李青文嘴角往下撇,江家和温声道:“咋了?” 李青文蹲在地上,仰头看他,道:“大伯,以后我和我哥要是做了让你不高兴的事情……” “那肯定是你哥的错。”江家和看着他,“我替你教训他。” 李青文:“……”这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