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边山寒[种田] 第194节 (第2/3页)
而且杜老头已经致仕, 确实没有官职在身, 只是普通的百姓, 并不算是隐瞒身份。 他们倒是有心想去谢谢老杜头,但他外出未归,这事便先搁下。 回来后,李青卓先带着弟弟去内城的几个有名的医馆查探身体,得到的回应很好。 事情做的差不多了,不想再耽搁时间,李青文便想早点去私塾了。 李青卓反倒不催他了, 叮嘱李青文量力而行, 不要太劳累了。 这个时候, 李青宏已经把城东的那一处铺子给买了下来, 李青勇等人也不用再住客栈, 大都搬去了东城的院子里头。 那里地方很大,住进三四十人,也绰绰有余。 东城的铺子开始收拾,李青卓回到书院,一切好像又恢复了平静。 李家人把李青文的行李和书一同拉到外郊,当然,他们更想看看李青文读书的地方是啥样的,走了一遭都很羡慕,纷纷说,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也让他到这里来读书。 李青勇说的最多,李青文只觉得好笑,这个家伙,自己明明有钱,年纪也不大,读书一点都不晚,他自己不愿意,非要等到儿子出生之后再送来读书,不知道这是甚么道理。 自从知道自己交的束脩不足别人的一成,不管朱泽如何说,李青文坚决没住进单独的房间,而是去了四人同住的屋子。 四人的房间跟单人间一样,都在同一座小楼,面冲着另外一面,也有一片花圃,站在窗口都能闻到泥土的味道。 李青文很喜欢,不管是在杨树村,还是在边城,他都被这股味道包围,有熟悉的感觉,会让他会时常忘记这是在京城。 明明上次来时,花圃中还是一片土色,现在长出了半截绿色,毛茸茸的一层,霎是可爱。 李青文四月底才搬进来,之前这里便有三个人住下了,他是最晚的一个。 除了李青文,其他三个人也都不是京城人士,来自通州思宁府的秦屿,来自泉州的朱祖元还有祖籍万州的陈泰。 虽然同住在一个屋子里,但跟李青文这个新人不一样,其他人已经是举子的身份,不过去年的省试落选,今年在私塾继续准备。 在老张的口中,雪音私塾都是些富家子弟,李青文一度以为误入了贵族学校,但到了之后发现,也不尽然,确实有那种小厮婢女围绕的,但也有跟他差不多的普通人。 入住的第一天,李青文吃到了私塾的饭菜,大都是蒸煮,如果不是正在养身体,李青文会觉得有点寡淡。 李青文要去的学堂跟三个室友不一样,他到私塾时,夫子的《易》讲到了一半。 这本书李青文早就烂熟于心,从半路学,也并不吃力。 跟李青文一样的新人学生有二十多个,年龄相差极大,最大的过了五旬,最小的才十三四岁的模样。 私塾的生活跟前世在学校没甚区别,每日上课、练字,吃饭,睡觉,李青文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日子。 跟前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不一样,私塾自由一些,白天读书,下了学,便有同窗相互呼唤着喝酒,李青文不能喝酒,去了两次,只喝了茶。 后来觉得没甚意思了,李青文便留在私塾练字,不敢让自己有太多空闲,生怕会一直想边城的人和事。 虽然同窗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口音不尽相同,但大都十分好相处,李青文收到了他们从家乡带来的各种东西,也同样一一给了还礼。 因为边城至今还未立籍,别人问起来祖籍,李青文依旧回的是并州老家。 并州连年大旱是罕见的重灾,流民跑的到处都是,大半个大梁的百姓都知道,李青文也收到了室友的安慰。 等到庄园里面的树叶越发茂盛,阴凉更甚,李青文已经从别人口中得知,池子里面的鱼可以吃,但是没甚味道,养了好些年了,还没人打它们的主意。 五月份,有官差要去边城,带走了李家的厚厚一叠的信件。 李青文给家里人写信,也单独给江淙写了一封。 两个人之前一起生活了那么久,冷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