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1页 (第1/2页)
她扭头看了看那乌泱泱围着说书台的人群,后头的人甚至是站立着往里张望,可见这故事还是受人欢迎的。 听书又不要钱,站一会儿就听完一个故事,高高兴兴各自回家,路上还与相熟的人讨论讨论。 杨氏便晓得,赵氏这个人的未来是稳当的。这些故事,便是出了毅亲王府管辖的四州,到了大燕别的地方去说,也会受人欢迎的。 朝廷也会希望百姓们听这种故事吧?这不比落魄书生半夜偷达官贵人家的千金小姐有利风化么? 这一点,杨氏倒是猜对了的,舒兰与让崔果果写故事,就是为了在燕国全境推广这些“正能量”的故事。 朝廷当然希望百姓们各安其业,别总往刑律里找发大财的机会。而现下百姓又穷又不识字,那自然是听免费说书最容易吸引人啦。 舒兰与还计划让崔果果在故事里加入“读书读得好可以考公务员”“学会算数可以得到掌柜赏识赚大钱”“哪怕只会种地,识字也可以读农书”之类的情节,给目前推广得不太顺利的扫盲行动添砖加瓦。 一开始,她和叶清瞻都以为百姓们不读书,是因为穷,上不起学的缘故。后来开了免费的识字班,可百姓们还是不肯去,那大约是学的东西与他们平日生活无干的缘故。再后来,给识字的人开了农技、纺织这样的技术班,毕业的人若是能力出众,还有机会到官府里做小吏…… 就算这样,百姓们还是不去! 后来才知晓,农家里的孩子,四五岁起就在田间地头帮着干活了。若是叫他们去读书,就算家里头不付一个铜板,孩子们烧火做饭打猪草喂鸡鸭的活儿也没了人干。 眼界大的人,知晓读书好,做爹娘的咬咬牙自己承担了,送孩子去读书,如今已经初见好处。但大多数人是没那个眼界的。便是乡老挨家挨户去劝,也未必会答应。 得叫他们在生活中不停地接受“读书就是好啊就是好”的信息,才能慢慢把他们的脑袋洗过来。 叶清瞻让王农官组织人编写的农林技术书籍,已经刻板印过几回了,若是每个村里都识字的人,哪怕只是认得常见字,也可以把这些书籍发下去做个参考。 现在要做事,比前两年容易多了。 毕竟皇帝的体力和理智都在迅速下降,就算臣僚们还是那些臣僚,可人心一旦散了,队伍势必就不好带。有点儿野心的人,更是要及时准备在另一个主心骨那里刷政绩。 只是,当大燕臣子都瞧出这一点后,消息也迟早要走漏到其他地方的——就在当年冬天,叶清瞻刚派人往京城送今年的贡品,便接了消息,道是柔然汗廷南侵,绕过了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