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4页 (第2/2页)
说不够锋利但还能用,只要细心些损坏得速度就比较慢。 晌午他们也不回去三丫颠颠地跑过来给他们送食水。家里的麦子已经用完了,现在吃的是陈二牛从镇上买的粮食,陈二牛每日进城买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外还悄悄背了许多粮食回来,还买了一斗良种,半斗是麦子半斗是稻子。 今儿他们吃的就是李娘子摊的博饼,在和面时加一点点盐就很好吃了,现在家中不缺粮食一日三顿吃些东西还是能成的,只是每顿都吃不太饱就是了。 看着他们吃完三丫才提着小篮子慢悠悠地走回去。 “三丫啊心里只想着到外面玩,你娘就想着让她好好学刺绣。”陈大山叹了口气就和陈二牛继续开荒。 李娘子这天在家中也准备了一条咸鱼一块腊rou作为束脩中的礼。第二日陈大山也不拉着二牛去开荒了。 等吃过早食张老三就过来了,李娘子让陈二牛换上新衣裳,陈大山提了腊rou和咸鱼和张老三一块带着陈二牛去村头王童生那里。 第45章 王童生 他们去的时候时辰还早, 王童生是直接在家中教书的,村里没有私塾,周围几个村想要认几个字的就都送到王童生这里。王童生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在镇上给人当账房,小儿子和二媳妇就留在身边帮着他照顾孙子孙女。小孩子闹起来可不是王童生和他的老妻能管的住的。 别说旁的村也是有童生教人读书的,可是这周围四五个村的人都更愿意把人送到王童生这里。 第一是王童生每年只要二百文, 比旁人收的少。第二就是王童生年纪大了已经绝了科举的念头, 专心教导小娃教得多了也有些经验, 小孩学的快些。这几年能出去找到活的基本都是从王童生这边出去的。 不过真要是想要往深了学, 那是肯定要到镇上找老秀才教呢。这南边和胶东一带虽说读书人多,可正是因为读书人多学风兴盛想要搏个功名更难些。真能考上秀才的那都是很厉害的, 都不愿留在乡下。 按照小河的说法这就是聚集效应, 这种效应达到极致就会重新被打破。 王童生说是老童生实际上也就五十来岁, 在小河看来还是青年时期。 连带着跟着小河学习的陈二牛也不觉得王童生有多老。 正是因着他们来得早这来上学的孩子还没到。 王童生的小儿子王言挑着两个水桶脚步轻快地往河边走。 “王二哥。”张老三看见他赶紧叫人。 这老张家和王家也有说不清的亲戚关系,真要论起来其实整个长山村的人都能扯上亲戚关系,这也是陈大山同意张老三跟着来的缘故,见面三分情份甭管这亲戚亲不亲, 叫了就是比他们这些外人亲。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