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驸马黑化前_回到驸马黑化前 第14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回到驸马黑化前 第141节 (第2/2页)

抱头鼠窜,转眼便消失在了门后。

    “阿怀,小心!”他猛地意识到不对劲,忙回头暴喝了一声,正要去抽腰间佩剑时,箭矢便如雨点般兜头落下。

    部曲皆是死忠之士,无需吩咐便扑了过来,一部分人挡住箭矢,另一部分人掩护他们撤到了宫墙下。

    众人刚缓过神来,便听得马蹄声疾,虎贲左仆射孙兆和、虎贲右陛长常铎领着一队人马,正从身后冲杀过来。

    与此同时,数丈开外的南掖门缓缓闭合。

    常侍谒者李文优高据阙台,手捧卷轴,扬声宣读皇帝诏令,以及不绝于耳的大小罪名,即便此刻谁都无暇去听。

    只有他们父子有权佩剑,十八名部曲早就交出了兵器,一波箭雨过后早就躺倒了一半,眼看着骑兵杀到,只能暴起拼死夺刀。

    风吼马嘶,刀剑齐鸣。

    伴随着鬼哭狼嚎般的惨叫声,南掖门外成了尸山血海。

    位高权重之后,他便鲜少有机会亲自战斗。

    他是军旅出身,没想到人生最后一常仗不在战场上,而在宫闱中。

    阿怀身中数箭倒在他脚前,而他已战至力竭,腿上连中数剑,即使部曲们拼死抢来马匹,他也插翅难飞。

    眼前逐渐被血色弥漫,北宫卫士丞梁樽站在楼上高喊了一声‘逆贼受死’,而后亲自拉开铁胎弓,以劲矢射穿了他的心脏。

    宝剑脱手意识涣散的那个瞬间,他想起了怀真。

    那是他们距离最近的一次,他似乎能感觉到她和他的血rou融为了一体。

    二十多年来,他贴近心脏的衣袋里始终藏着一只小锈囊。

    那是她生前的旧物,可并非她所相赠,而是他从她遗物中自行取走的。

    锈囊中放着她的一缕青丝。

    交丝结龙凤,1镂彩织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

    可惜,那并非新婚之夜合两人青丝所编的同心结,而是他强令开棺后从她发髻上剪下来的。

    后来年深月久,旧时记忆日渐模糊,他自欺欺人一遍遍告诉自己,他们是结发夫妻,恩爱不移两情相悦。

    她不幸早逝,他留在世上抚养儿女,替她守护社稷江山,等到有一天他老了,与她泉下相见时,可以问心无愧地问一句‘泱泱,我做得很好吧?’

    所以,哪怕他权倾朝野独断专行,但却从没有过反意,只是这份幽怀无人诉说。

    **

    正是日中时分,他站在炎炎烈日下,却禁不住打起了冷颤。

    胸中突如怒海生涛,再难平静。

    “主君,何事?”身后少年走上前,关切地望着他查问道。

    “黄岺,传令下去,召各部主将于半个时辰后来帐前集合。”他顿住了脚步,回头吩咐道。

    主簿冯源刚一出来就撞见谢珺,纳闷道:“主君为何去而复返?要不要传军医?”

    “不用,大军准备开拔,南下弘农郡。”他边走边道。

    “哎呀,弘农郡好呀,进可攻洛阳,退可守长安。主君英明,属下这就下去安排。”冯源喜不自禁,忍不住击掌叫好。

    第140章 .相惜他见过此人少年时的样子。……

    彼时河东郡北部已在兴卫军前军掌控中,南部依旧归属于雍州军。

    若想直入弘农,须得穿越河东郡西南端。

    谢珺遂命人传信雍伯余,声称接到怀真求援,想要借道弘农郡入荆州。

    雍州军正在全力攻打洛阳,后方守备空虚,他这是司马昭之心,雍伯余当然不会答应。

    谢珺态度强硬,再三保证大军不动,他只带一千兵马前往。

    雍伯余仍是不允,直到将随行人员降到六百才妥协。

    去年谢珺曾与雍伯余密会,他答应让怀真借道回荆州,谢珺则在开战后一面策应,一面替他牵制住后方,不让燕王和崔氏结盟。

    如今怀真顺利回到了雍州,而崔旻忙着镇压反对他的叔伯兄弟,保存实力都来不及,哪儿会帮别人打仗?因此两人都算信守承诺了。

    **

    行至河东临汾时,大家为了节省时间,打算穿过介山。

    山中多参天古柏,苍翠馥郁异香扑鼻。

    次日行至一片幽谷前,只见云深雾绕林籁泉韵,仿如仙境。

    众人下马,在对面阳坡埋锅造饭。午间小憩时,哨兵在附近巡守,抓到了三名行迹可疑之人,忙扭送过来让谢珺审问。

    三人皆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且都身有残疾。

    冯源悄声问谢珺,“怎么此处都会有流民?”

    谢珺摆首,低声道:“我看不像。”

    因为那几人被推到众军将面前时不仅毫无惧色,反倒满面激动热泪盈眶。寻常流民见了官军可都像耗子见了猫。

    谢珺转头望了眼亲卫黄苓,示意他去盘问。

    他是前中常侍黄炎次孙,机敏善辩,能说会道,从十五岁便追随在侧,是谢珺身边最小的亲信。

    黄岺会意,分出些干粮和清水过去同那几人攀谈。

    谢珺不动声色地听着,原来那三人竟是河东军残部。承庆三年,西北大军溃散后,各地驻军缺乏统一调度和指挥,最后纷纷败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