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十年代_第128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8页 (第1/2页)

    徐承点头,“对,员工的技能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员工对做事的态度,我观察到,不少人在cao作的过程压根就没跟着岗位指导做,全是凭着感觉走,这样的态度,即使是最好的机器也不可能获得高效的产能!”

    这个问题是徐承一开始所疏忽的,当然,这也跟他在德克时所处的环境和理念有关,他以为只要通过了培训,就等于解决了“人、机、料、法、环”中“人”的问题,实际情况则是,最难搞定,也最难控制的一个环节其实还是“人”。

    乔世宇对自己工厂的职员整体素质未尝不是心下了然的,但他没有释然,紧盯着徐承又问:“要怎么解决?”

    “培训,再加上适度的激励。”

    石坤嚷道:“又要培训?!又得叫那些昂贵的洋人过来,一小时50美金,哈!瞧这钱赚得!”

    徐承向着乔世宇道:“这次我们不请外方,上次培训外方留下的讲稿我都做过了整理,也到现场去抓了一些实例,所以,会由我来主讲全部的培训课程。”

    培训翌日就拉开帷幕,从课堂到现场,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把两个班的职工都“回锅”进行再教育。

    乔世宇在首日去旁听了片刻。

    他进门时,台上的徐承没有停顿下来,员工们却纷纷回头察看,见是总裁,都有些sao动起来。

    乔世宇摆摆手,示意大家认真听,又对台上被打断的徐承点了点头。

    徐承正在向一位站起来的员工提问,“如果公差范围在10 /-2mm,我们在cao作的时候,应该控制的范围是多少?”

    那个年轻的男孩挠了挠头,“控制在……8-12mm。”

    徐承又问了其他几个,答案如出一辙。

    “8-12mm是客户图纸上标出的硬规定,如果我们照这个标准执行,那么实际上的结果会是怎样——人的主观因素加上机器、材料等客观因素的综合,做出来的成品就极有可能落在这个区间范围以外。”

    他把投影仪播放出来的演示文稿往下走了一张,“这就是前面三天我在线上得出的数据,看出来了吗?当最初的控制范围过于粗糙时,就会导致结果的偏差比预想的要大很多。所以,”他的手有力地在空中一抓,“我们必须严格追求10,不是8,也不是12……”

    乔世宇走出来的时候给王万林打了个电话,同样是很简短的一句话,“万林,把二期上马所需的资金给我拨出来吧。”

    忙完培训后,徐承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就着手准备第二批设备到位的工作。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这一次明显要顺利多了,徐承也不再孤身忙碌,他开始留意培养一些可塑之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