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0页  (第2/2页)
话都没顾得上说一句。    哪怕回来的行李没有去的时候多,邓琳琅也不想走那三十里路,跑到县委去找了杨金环,借了她的自行车回小庄头。    明明才走了三天,路边的玉米仿佛长高了一大截,绿油油的叶子把地面都遮住了,生机勃勃的样子让人心情舒畅起来,连邓琳琳惹起的那一丝不快,也飞快的散的不见踪影。    邓琳琅离开后最惦记的不是有孙桂英照顾的大妮和二妮,而是刚放进小河不久的鱼苗,回来头一件事儿就是去看它们是不是适应这里的生长环境,成活率如何。    小河不深,哪怕邓琳琅已经请人加深过,最深处也就一米左右,现在又没有啥污染,很容易看到水里小鱼们成群结队的东游西逛。    鱼苗投放的时候怕成活不好,邓琳琅买的有点儿多,导致小鱼们一游动就是黑乎乎一片,暂时没有什么问题,等过段时间恐怕会出现缺氧的情况,得想办法解决。    第88章    ◎底线◎    河里的水草没有多少,指望鱼们完全放养是不可能的。邓琳琅在放鱼苗的时候,就跟许茂林商量好,由生产队挑两个年老的男社员,每天割草切碎后投进河里喂鱼。每人每天记一个公分,跟下地的人一样年底结算,只不过由邓琳琅出两个人的工分。    挑到的许茂春和许大柱都六十出头了,年轻时繁重的体力劳动,令他们的身体早早支撑不住下地的辛劳,已经好几年不能下地挣工分。    这次虽然是被许茂林挑中,有了重新挣工分的机会,却也被明确告知,这个机会是邓琳琅给他们争取来的。因此两人生怕邓琳琅觉得他们不尽心,每天割草、投喂的十分积极。    表现出来就是投下的草末,鱼儿根本来不及吃,很有一些直接沉到了河底。幸亏河水一直流动,草也切的够碎,被冲走了一些,否则按这个投量,加上鱼苗的密度,到夏天河水非得臭了不可。    邓琳琅赶忙找到两位认真切草的社员:“许大爷,忙着呢。”    许茂春跟许大柱听到招呼,停下手里的活看向邓琳琅,一下子都站了起来:“小邓你回来啦,鱼长的好着呢,这两天没有翻白的。”    邓琳琅看着他们身边老大一堆青草,心里感叹这个时代人的就是实诚,仿佛没感受到两人的紧张一样,笑了一下说:“我刚才看了,鱼是长的不错。你们不用把自己搞这么累,抽空也歇一会儿。”    两老人反而更加紧张了:“不累不累,比伺候自留地轻省多了。”    看来好好说是不行了,邓琳琅干脆带着命令的口气说:“鱼也不是喂的越多越好,以后上午两筐草,下午两筐草就行。等长大一点该加量了,我再告诉你们。”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