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22 一身干净 (第3/4页)
杭州知府代表我大明朝廷,应当派一个合适的能臣,趁冬季渐至,商流减少,赴任理清吏治、整顿地方,明年以全新面貌接待诸国来使,扬我大明之威”。 正德沉住了气,点头道:“所言甚是,王爱卿、张爱卿言之有理,你们看派遣何人赴任是合适的人选呐?” 王华抢先说道:“皇上,户部主事严嵩,才华横溢,年轻有为,而且‘请开海禁’的万言书就是此人呈上,大明百年海禁才在吾皇手中,以大魄力、大胆识为之开放,此人目光长远、在户部任职期间表现卓越,考评出sè,所以此人虽年轻,却足堪此任,张大人,您说呢?” “王尚书言之有理,臣掌吏部,严嵩的政绩考评确实殊异!”张彩也不含糊,不就是个知府吗?我给你,看你今天还要弄出多少个官员空缺来议事。 “准奏,众卿还有何事奏来?”正德心里也犯核计了,百官这是怎么了?昨天吵的那么凶,今天提都不提,不会是朕昨天做了个梦吧? 他正想着,杨凌跨前一步,抱笏施礼:“启禀皇上,微臣有本启禀”。 “讲”,正德欣欣然地坐直了身子,他那xìng子,实在不是打哑谜的材料,如果今天这事儿真就谁也不提了,他指不定心里多难受呢。 “臣奉命巡视天下,代皇上考察地方军政民情,自北而南,自东而西,诸府道经略多有所闻,臣正详细整理,以便呈交我皇覆命。臣在四川时,还发现一位人物,此人年纪轻轻,满腹才华,文韬武略,堪称人杰,被誉为巴蜀第一奇才。 我皇新继大统,万象更新,正是用人之际,如此人才,焉能弃之于野,臣与李东阳大学、焦芳大学士、礼部尚书王华、兵部尚书刘宇联袂举荐,恭请我皇万岁破格提拔使用”。 正德皇帝为之动容:“能让杨凌如此赞誉的,他好象还没夸过人,这是头一个吧,什么人才这么了得?” 正德急忙追问,杨凌昂然答道:“此人姓杨名慎,四川新都人氏,所学博杂无比,可为栋梁之材”。 “杨慎?四川新都人氏?”群臣中还有人记得这个十三岁进京时,以诗文名噪京师,被李东阳收为门下弟子,却以小友尊之的京都第一神童,不由失声道:“杨慎?杨大学士之子?” “正是”,杨凌接口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此子大才,可堪大用,故此臣虽与其父同朝为官,亦不避嫌疑,为之举荐”。 李东阳捻须道:“杨慎确是一位才子,可为朝廷所用”。 焦芳、王华等人齐齐一揖,说道:“臣等同荐”。 正德想了想道:“好,既然众位爱卿举荐,这个杨慎的才学一定是不凡的,那就以荐科入朝,朕亲书特旨便是。不过授予什么官职合适呢?” 杨凌道:“杨慎年方十七,才学、见识出众,但是尚无从政经验,不可贸然使之,可择一职令其熟悉朝廷典章制度、六部军政咨文,三年两载之后,便是一位能臣干吏,可为我皇肱股。” 焦芳立即道:“既如此,老臣以为,可令杨慎任吏部都给事中,正七品之官”。 张彩已经被杨凌绕晕了,这一早在干什么呀?先是杨一清进京,杨廷和跟他不和,谁不知道呀,这么做杨廷和能给你好脸sè才怪。紧跟着外放严嵩去杭州,一个小小的五品知府,现在又举荐杨廷和的儿子当官,这是什么意?以此求得杨廷和的谅解么?不过走荐科入朝,管他是否闲职,怎么也得先给个五品吧,这才七品,吏科?!” 张彩想到这里心里一紧,只听皇上说道:“既然众卿没有意见,那么便下旨,杨慎入朝,任吏科都给事中之职。以后政绩卓越再予升赏”。 张彩张了张嘴,却只咽了口唾沫。时机稍纵即逝,又失了一局。任吏科都给事中,这是给自已脖子上套了一个大枷呀。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另负责记录编纂诏旨题奏,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藩或告谕外国时,充正、副使;受理冤讼等。品卑而权重。 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受理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