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6页 (第2/2页)
秉良时常有联系。只不过因为两人所隔甚远,互通的信件每次都要隔大半个月才能收到,所以交流不是很频繁。 朱秉良经常会写信问他一些生意上的意见,他结合自己在前世所见的生意之道适当的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倒是让两人的交情更加深厚了。 此番关于纺织业的事他便给朱秉良行写了信,寻求他的帮助。 虽然江南的制造业大多都是值得锦缎,所用都是蚕丝,不过织布的方式倒是有异曲同工之法。 有了朱秉良的建议,姜子延请来了几个善于制造的织女,给他们讲解多根纱还有其他纱类和布类的纺织原理。 棉花需要先捻成线,但大多数都是捻成的单线,捻成多线来进行纺织,要比单线耐磨,而且也更具有韧性。 现在农户们身上穿的布料大多都是单线制成的,韧性差,稍不留神,被哪个地方挂住就会撕拉一片下来,所以古代人身上的衣服经常会有补丁。 但如果用多根纱来做布料,会更加耐磨结实。 到时候染上各种颜色,就成了质地更好的棉布,用来做成衣是再好不过了。 这几日姜子延几乎每天一大早就跑去城内的安西街,也就是她买下这一排铺子的那条街。 买了这个不景气的街道下来几乎把她带来的银票花光了。 得亏城里还有一个酒坊一直运作着,酒坊自开业后生意一直都十分好。 尤其水泥路修好之后,往来运输酒的马车更加平稳了,极大的减少了那些装着酒的瓷罐的磕碰。 之前运送的时候底下不知塞了多少棉被捂着,从怕路上磕磕绊绊给碰烂了,那酒就会全撒了。 如今这般平坦的道路只要马车不赶的太快,酒瓶碰烂的损失几乎是没有的。 之前被姜子延帮过一把的张氏已经在酒坊里干活一个月了,每日她的活就是负责给前来买酒的人打酒。 酒铺里的酒大多都是散酒,不论有钱没钱,只要酒瘾犯了,都会前来灌上一壶,喝上一两天。 而里面架子上精美的雕花瓷瓶装着的酒大多都是被城里的富户买走的,价格虽然贵,但他们也不缺那点钱。 靠着这个酒铺挣得钱,姜子延好歹手里还能有点儿净收入的银钱供他应急。 这条街上的铺子姜子延数了数,大概有二十几家,他让人将其中一部分中间的墙打出来一扇门,做成一间一间互相连通的小作坊。 请了附近几个手艺比较好的织女前来教习织布做衣服的手艺。 不过也是有条件的,收徒只收年岁轻些的,这种学的快。而且在学徒期间,每月只给二十文钱,管吃管住,学纺布的一应事物全都由作坊提供。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