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_第296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6页 (第2/2页)

萧庆宁带来巨大的冲击,直到这一刻,她才明确意识到自己一句话、一个念头便能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如果放在以前,她一定会因如此之多的生命在她眼底下逝去而倍感压力,但这一刻,她变成了无感,不是冷漠,不是麻木,而是知道这就是统帅需要面临的现实,太平盛世需要付出代价,公理和正义就是要用无数生命的死去来堆叠,这世上,慈悲适合每一个人,但绝不能用在战争上,否则就是对自己人的最大残忍,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萧庆宁既然走了这条路,她就要有这份觉悟,一将终成尚且万骨枯,她走的是帝王路,那就要习惯看万将的枯骨,帝王路不好走,千千万万的将士成全她,身后的大宁百姓成全她,对面的哥舒夜、穆如山阙和数十万燎军给她机会,看她自己能否把这条路走完,走到理想的尽头,终极的顶峰。

    另一边,朱仙集鏖战的消息早就传回了京城,在萧庆宁决定从金阳府南下之时,便有军报送回了明京城。

    此时,大宁京城的实际掌权者仍是萧庆宁离开之前钦命的七位留守大臣,左右丞相王延年和崔固安,户部尚书许世辅,礼部尚书章丰饶,靖亲王白靖文以及兵部的左右侍郎吕敦和孟宏宇,萧庆宁离京之后,这七个人总览大宁军政大事,其中心照不宣的又是以靖亲王白靖文为首。

    得知萧庆宁亲自带兵驻守朱仙集之后,大宁朝这七位留守大臣已经进行了数次内议,他们倒是在第一时间达成了统一意见,同意提前组建御营新军,在三个月之内将十万人的部队送抵朱仙集。

    后面之所以还进行了数次内议,分歧之处在于白靖文决定亲自带兵北上,这是白靖文一意孤行,别说左王右崔,便是连最支持他的许世辅也不答应,因为在他们看来,萧庆宁名义上是钦点了七位留守大臣,可事实上的监国执行者有且仅有白靖文一个人,别的不说,连传国玉玺都在他手上,还用列举其他理由吗?他才萧庆宁的绝对心腹。这段时间,朝廷大小事项,无论税收、征兵、运粮等等事务,其实最终决定权都会归结到白靖文手上,七位留守大臣之间的商议,最后会由白靖文来统一做出决议,他一走,谁还有这个资格来替萧庆宁当家做主?

    实际上,白靖文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但这不是他不去的理由。

    等蒋琬从浙州回来之后,我会随第一批御营新军北上,这是我最后的期限。

    今日内议,白靖文的态度异常坚决,他说:这不是讨论,这是决定。

    他拿出了和萧庆宁做决定时同样的姿态,在他的视角里,他必须北行,必须与萧庆宁会合一处。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