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力能扛鼎 第222节 (第2/3页)
到十句,唐荼荼写得很仔细,她专门绕开了时下对医学的四分法,悄悄地把后世的医学分类扩充进来。 这时的四分法是:体疗少小(内科小儿科)、疮肿,耳目口齿(五官)、角法(拔罐)四类,大夫只侧重这四样,远远比不上后世的医科分类涵盖面广。 她和杜仲创作速度飞快,顺口溜以每天三首的速度更新,告示栏上贴了三排,旧的顺口溜往下挪,新作贴到最顶上。 腊月正没什么新鲜事儿,街上溜达的闲人多,每天告示一更新,立刻有一群百姓围上来抄诵,旁边配了衙差,专门给不识字的百姓念。 这些养生顺口溜多数都是常识,周围医馆里的大夫竖着耳朵听,看满大街散扬的都是这手抄诗,未免觉得滑稽。 什么“睡觉别乱想”,什么“吃饭多喝汤”——那不是废话嘛,三岁小儿都明白的道理,要是人人都能照着做,每天哪儿来那么多积食嗳气的病人? 刨掉这多半的常识,剩下的,倒是有些值得思量的。 听说是宫里御医传出来的养生大法,给皇帝娘娘们用的……想是差不到哪里去吧? 同行容易相轻,县里的大夫们一边对这大白话的伪医典嗤之以鼻,但每天清早,各家医馆还是要派个跑堂的去告示栏看看,把新的顺口溜抄回来,一字一字研读,盼着能搜刮出什么御医圣方。 圣方还没搜刮着,这顺口溜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 没过几天,医馆里竟然有人找上门来拔牙了!探头探脑地站在门口,问:“拔牙多钱一颗?” 好家伙,稀罕事儿! 放以前,谁拔牙不是拿根线绑上、自己狠劲儿一拽的? 百姓讳疾忌医,唤不上气了都要等三等,更别说是小小的牙病。小孩牙齿松活了,老人牙根烂了,爱吃糕点还不刷牙、硬生生被疳虫蛀蚀成了龋齿的…… 不论什么牙坏了,全敢自己拔——松活的牙拿根线系着拽下来;不好拔又疼得要命的牙,也敢拿小锤子乒乒乓乓敲下来。 牙齿,连着经络、骨脉,也要影响气血,自己瞎胡拔,拔成了面风面瘫的不少见。 富人用得起马尾牙刷,也买得起竹盐和牙粉,自有一套养护方法,饶是如此,牙病也是常有的事儿。 穷人里头,三十岁以上的人张嘴全是一口黄牙,哪怕嚼牙被蚀穿了,疼得要命,也全得扛过去,顶多含上一把花椒粒,叫半张脸都麻了,也就不怎么疼了。 可坏牙引起的脓肿仍然在那儿,一直熬着,甚至有人面颊生生被脓肿穿破,脸上破出个洞来,不能吞咽、活活饿死的也不少见。 ——晨刷牙,晚漱口,烂牙不敢瞎胡拔,吃完糕点及时剔。 ——牙刷熬膏不能省,西市杂铺都有卖,买二送一大实惠,买三送二全家齐。 这几首爱牙护齿的顺口溜传得特别快,别的顺口溜效果还没见着呢,拔牙的先来了不少。 几家医馆心照不宣,立马追着商机,在门前立了价牌,价钱打得便宜,拔一颗牙三十文,十个rou包子的钱。 “拔牙不贵”的讯号一传出去,来的牙病患者竟一天比一天多了。 杜仲受赵大人引荐,在县衙对街的邝氏医馆当起了坐堂大夫,他一边行医,一边收集医档,同时跟本地最厉害的耳目口齿大夫学拔牙。 这大夫八十来岁了,满头银发,小小一绺山羊胡子也染了霜,一口牙齿却洁白如新,啃锅巴嘎嘣脆,比起年轻人的牙口也不差。 老大夫算是这时候的专家号,普通拔牙的他懒得接诊,交给家里子侄拔。自个儿接诊病人,先要人家张嘴,张嘴露一口大黑牙的,邝大夫就立马来了精神。 最严重的烂牙,牙齿会蛀穿成深深的窝沟,牙髓坏死,黑出一个大洞,坏牙常常掉一半、留一半牙根嵌在牙龈里。 唐荼荼怕杜仲初来乍到的,受人排挤,每隔一天提两斤点心水果上门,帮他笼络人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