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_苏轼回朝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苏轼回朝篇 (第2/3页)

亡向所有人微笑,人所能做的就是向死亡还以微笑”在酷厉面前低头的是懦夫,回报以怒吼是战士,但仍落在了下乘,因受到了对方影响。像苏轼这样,仍保持微笑,保持住心灵深处活泼灵动的光芒,不让它灰暗、不让它暴戾,这是种别样的骄傲——让美丽的永远美丽,天上的雨水绝不会因落在地上泥潭而失去它本来的洁净…

    不断的折磨,让苏轼的光芒更明亮,他被贬得越远,离民众的心就越近。在他南迁路上,有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是历朝历代从所未见的高情传说…

    他被贬到惠州时,苏州定慧寺长老守钦派弟子卓契顺步行数千里来探望他。多年老友、隐士吴子野不顾年老,舟车劳顿,赶来陪他住了几个月。贬到儋州后,吴子野,73岁高龄的眉山老乡巢谷,杨济甫又渡海来访,陪他渡过最初几个月的艰难时光。潮州人王介石一路追随,像仆人一样帮助苏家生活,连盖房子这样的事都亲力亲为。更有很多各地学子,向他请教学问,其中以海南人姜公弼的事最著名。

    海南岛太偏了,识字的人都少,怎能论到文章呢?直到宋朝立国近140年,仍没出过一个进士。这实在是没法,学问是讲究传承的,就算是不世出的大天才苏轼,也得有出色的先生给他启蒙。

    姜公弼自学成才,等到需要拔高时,上天赐福,把苏轼贬到了他家乡。苏轼耐心地指点他,临别时在他扇子上题了首诗——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端合破天荒。写完这两句后,突然收笔不写。姜公弼不解,苏轼说“候汝登科,当为汝足”多年后,姜公弼终于金榜题名,可惜那时东坡已离世了。他不远千里,到许州找到衰老的苏辙,苏辙在扇子上为兄长补足全诗——生长芸间已异方,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坡翰墨场。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使信东坡眼目长。

    这首诗见证了海南岛第一位进士的成功之路,由八大家中苏氏兄弟合力完成。

    以上的事很阳光,让人很佩服。似这就是苏轼的精神内核了?但如只是这样,那么苏轼就只是个精神胜利法的大师,在逆来顺受里让自己不哭出来罢了。何来伟大呢?

    苏轼从没放弃希望,他一直怀念北方、坚信着自己定会回去。被贬昌化3年后。某一天苏轼若有所感,对苏过说“吾誓不做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原气象”为此,他洗砚焚香,向天祷告,书写自己平生最得意的8篇赋。如一字不错,即有北还之望。那一天,65岁的苏轼凝神专注,挥毫泼墨,8篇名赋一一写就。居然一字不错!苏轼大喜,吾归无疑矣!

    归去来兮,哪怕再晚,也等到了那一天。顺便说句:这件事是真的。这8篇赋后来被一妙人收藏了,这人是宋史上把太监这特殊职业做得最成功的人。这样一个人,竟对外宣称自己是苏轼的私生子,且是遗腹类的…

    苏轼在1100年6月20日渡海北归,结束了长达7年的文化苦旅,前方等着他的终于是一片坦途,一片久违的阳光了…可惜上天只留给了他短短1年多的时光来回味这一切。苏轼一路向北,沿途游故地、会旧友。把一生中所有恩怨一一了断,甚至和章惇都通过信,表示并不太介意和章惇一生的交集。

    66岁的苏轼在常州,死在了1101年7月18日的夜晚。对于苏轼,我们忘了他的官场经历吧,要记住的是他的诗词文章。他是中国自唐以来的第一大天才,北宋之后,中华文人如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再没任何一个人是可以超越他的…一生的磨难。仿佛是上苍赐予苏轼的灵感。他的每一点心灵波动,都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瑰宝。

    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