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箱子里的大明 第223节 (第2/3页)
他不能管,因为他也没钱可发,只能睁之眼,闭之眼,纵容挖煤人自己养活自己。 现在煤矿被高家村接管了,三十二已经给他们发放了工钱,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高工钱,害怕砸饭碗,也就不再偷偷私卖煤炭了,而是将卖煤炭的钱记录在案,上交给高家村,高家村会给他们一定数量的银子作为“提成”。 这使得他们的工作干劲很大!多赚才能多提成嘛。 工头站到了刘由面前:“你买煤炭呀?” 刘由点头:“三车。” 工头大喜,这人一来就买三车,我们又要血赚一波提成了。 刘由:“价钱方面……” 工头道:“价钱没变,还是以往那样,你一次买三车,买得多,我就再给你便宜一点点也是可以的。” 这一次轮到刘由大喜:“好,满上满上,三车都满上。” 煤矿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肩担手抬,很快就搬来了大量的煤炭,把刘由的三辆小车装得满满的。 刘由心里美得直冒泡,这些煤矿运回高家村,用来烧开水煮水鲜饸饹,这得煮多少碗啊?平摊到每一碗里,水鲜饸饹的成本又大大降低,今后这小日子,美呀个美…… 他正想着这些有的没有的,就见到一个庞大的车队来了,是三十二派来的大车队,数十辆车,连绵出去上百丈的距离,将整条山路都挤得满满的。 刘夫人从马车里探出头来,问道:“阿由,这么多车,全都是来装满煤炭拉回高家村的吗?什么村子用得完这么多煤炭啊?” 刘由笑道:“你去了高家村就知道了,那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小村子,称之为‘高家城’都不过份,那里的匠井整天都烧着火,冒着黑烟。那里的大学校,好多学生在里面学习,咱们的孩子也能去读书。那里的高家商圈,灯红酒绿,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地方。” 第382章 请先生指点 刘由带着妻儿和三车煤炭,来到了高家村。 如果他的店面很小,还真塞不下三车煤炭,好在他的店面是一个青楼,空间还真是挺大的,三车煤炭全都甩进雅间里堆着,把一个好好的青楼雅间搞得乌黑乌黑的。 就在他搬运着煤炭的时候。 刘夫人则带着他们的儿子,漫步在了这个新奇的“村子”里面。 她发现丈夫并没有吹牛,这里的确不止是一个村子的规模,完全可以称之为城,甚至比合阳县城要繁华热闹了好几倍。 走在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她眼花缭乱。 路边有个老婆婆在卖萝卜,8文钱一斤。她寻思着丈夫现在赚钱很厉害了,吃点萝卜应该不算什么了吧?赶紧买了一斤,让儿子帮忙拎着。 走了几步,路边又有一个老婆婆在卖大白菜,10文钱一斤,大旱三年,她有多久没吃过白菜了,赶紧又买了一斤,又让儿子帮忙拎着。 再向前走了几步,看到一家布庄在卖棉袄,一件厚厚的碎花大棉袄要五两银子,其实并不贵,这就是平时的价格。棉袄本来就是地主家的少爷小姐才穿得起的,寻常人家冬天也只能裹着麻布衣服瑟瑟发抖。 何况现在是大灾之年,棉花根本没人种,棉布的价格早已失控,没想到高家村里的大棉袄还是五两银子就能买得到。 她心里在喊便宜,可却不敢买了,心里琢磨着,等丈夫再多赚点钱之后,才能买得起棉袄,我们大人倒是不用,给儿子买一件吧。 正在这时候,街上有一群孩子走过来。 都是不到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他们一边走,居然一边在背诗玩儿,有人说道:“我今天学了一首新诗,唐朝诗人李白写的哦,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呀?后面是什么来着?” 旁边的便笑了:“哈哈哈!我也学了锄禾日当午。” 刘夫人看到这群孩子的岁数与自家儿子差不多,但他们却个个能背诗,心里颇有点羡慕:哎呀,我家孩子还没学读书识字呢,现在咱们家能赚到钱了,也该把孩子送去私塾了。 想到这里,她赶紧对路边卖菜的婆婆:“请问,高家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