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唐后,导师和我面面相觑_第10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6节 (第2/3页)

“俺那个炉子也有点毛病,李郎君先帮俺们看看哩。”

    “呸,不要脸的老孙头,李郎君是我们第六大队的人,该先给我们队修窑炉才对。”一个身高七尺的男人拉住了李泌的另一只胳膊。

    等刘五六从砖窑里面出来之后,外面已经没有了李泌的人影,他懵逼看着自己队伍里面那几个缩在角落的人:“李十七人呢?”

    “被抢走了。”一个弱弱的声音回应道。

    刘五六一跺脚,哀嚎:“哎呀这群天杀的坏才,李十七是咱们的人啊,咋能就这么被抢走……”

    三天后,忙得脚不沾地的李泌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好好歇一歇了。

    这几天他连轴转,一天要修十几个窑炉。没办法,这些窑炉都是临时搭建起来的窑炉,用了也有四个月了,从早到晚的时候就没有停歇过,自然会出一点小问题。

    会修窑炉的师父又就那么两三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大问题他们来修,小问题就只能靠这些工人自己捣鼓。

    好不容易逮住了一个会修窑炉的李十七,当然是可劲压榨了。

    连轴转了三天的李泌精神却比刚来的时候要好上十倍,李泌如今满脑子都是修窑炉修窑炉,每日两眼一睁就已经有十几个人在他床边排队拉他去修窑炉。

    一张张充满了希望的脸渐渐代替了李泌记忆中那张充满了仇恨和绝望的陈大刀的脸。

    只是偶尔,李泌会觉得可惜。

    他还是忍不住想,要是陈大刀没有孤注一掷叛乱,而是逃难逃到伊川县,是不是今日这些在厂房中穿梭的忙碌身影中也会有陈大刀一个呢?

    倘若李长安能把砖窑开在清平县,或许清平县的百姓也能有吃不完的胡饼,喝不尽的热汤吧。

    要是陈大刀也能跟着李娘子,他肯定舍不得抛出命去造反。

    “李十七,管事找你。”

    一道声音将李泌从回忆中拉了出来,李泌连忙回应:“这就来”

    李泌整理了一下自己身上的衣服,快步走了出去。

    身在长安城的李长安打了个阿嚏,揉了揉鼻子。

    “谁在惦记我……”李长安嘟囔了一阵,又重新将视线投向摆在她面前桌案上的那份诏令上。

    她在长安逗留这么久,一直迟迟不回洛阳,就是为了等这个消息。

    这是几日前刚刚颁布的诏令。

    李隆基首先分封了四位道教真人。

    [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1]

    这倒是没什么,她那个怕死的渣爹李隆基这两年是越来越沉迷修道了,不但沉迷修道,而且还迷信……

    李长安注重的是后面紧跟着的这几句。

    [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左右丞相依旧为仆射,又黄门侍郎为门下侍郎。东都为东京,北都为北京,天下诸州改为郡,刺史改为太守。2]

    她在长安这几个月就是为了等这半句话天下诸州改为郡,刺史改为太守。

    第103章

    以郡代州,其实从实际意义来看也就只是换了个名字,天下的各个州变成郡,刺史变成太守,除了名字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

    但是要真的是什么都不变,那朝廷大费周章改名字干什么呢?一个人要改名字尚且会带来许多麻烦,何况天下每一个州都改名字呢。

    州郡之间的区别这个还得追溯到汉朝,她们大唐是出了名的喜欢唐承汉制,李长安觉得李隆基要把州改成郡应该也有效仿汉朝的意思。

    汉又承秦制,所以一开始汉朝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朝廷-郡-县这样的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度。

    可后来汉朝北击匈奴,土地多了,郡就多了,这时候皇帝就管不过来这么多郡了,所以就在郡之上再置州,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度,数个郡属于一州,州设置州牧,皇帝只需要管州牧,然后州牧再去管郡守。

    而大唐目前实行的是朝廷-州-县制度,也就是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度,可大唐又比汉朝更喜欢对外扩张,所以目前大唐有三百五十八个州,是汉朝郡数的两倍有余,汉朝郡太多都管不过来,更别提唐朝了。

    所以大唐有学有样,太宗将天下划分为十道,李隆基有在前几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各道设置监察使监督各州刺史。

    这次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