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9节 (第1/3页)
这个方法并不是完全错误。汉朝和唐朝都是这个方法,从汉朝开始,就流行使节肆意挑衅他国,然后激怒小国杀汉使,汉朝便师出有名灭了小国的“风俗”,唐崇尚汉,自然也把这个开疆扩土的办法有学有样学了回来。 缺德但是有用。 宋倒是“纠正”了这个缺德行为,但是显然易见结果还不如汉唐。汉唐以强亡,宋以弱亡,汉唐就算末期藩镇割据,那也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没有沦落到被外人欺负的地步。 这次的问题也不是出在挑起战争上,不挑起战争,大唐这么大的疆域总不能是抽奖送的吧,问题是出在将领没有脑子也没有大局观上。 具体事情具体做法,南诏这地方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南诏王对大唐颇为忠诚,南诏地方属于能和平感化的地方,最应当做的事情应该是加大文化渗透和经济渗透。 尤其是现在,对南诏动手绝不是一个好时机。 只是如今再追究到底是谁的错已经没有意义了,叛乱已经发生了,如今最要紧的事是平定南诏。 “鲜于仲通先前呈上来的折子,意思是让朝廷征发大军,进入南诏境内,擒拿南诏王。”李长安一句话让赵国珍心提了起来。 下一句话又让赵国珍心放了回去。 “本将认为此策不妥,南诏国地形多高山深林,瘴气毒虫无数,大军入境与送死无异。所以本将想要听一听赵将军的意见。” 李长安诚恳看向赵国珍,发动技能。 “将军在边关镇守多年,素有声名,对西南之地熟悉远胜于我,平定南诏叛乱,还赖将军辅佐。” 真正的领袖,要善于给手下有本事的属下打鸡血。 赵国珍脸一红,忙拱手道:“属下自万死不辞。” 他是少数族裔又没有靠山,一向被鲜于仲通看不起,从未被这般重视过。 原本赵国珍听说这次空降的新剑南节度使是在北方边关立下赫赫战功的寿安公主,还担心这位金枝玉叶又有军功的公主看不起他,本来已经做好了只听命令不发表任何措辞的准备了,没想到寿安公主竟然这么明事理,还看重他。 他老实,原本被鲜于仲通打压那么多年都勤勤恳恳,如今被寿安公主看重,心里只觉得欢喜。 赵国珍出生于充州,就在南诏和剑南边境,对于本地的地形情况和风俗人情十分熟悉,谈论起来事情也言之有物,侃侃而谈。 “……属下以为,如今应当先回缩军队,守住边境,遏止南诏北上。”赵国珍的计策比较稳妥。 李长安听着赵国珍讲解,右手手指一直摩挲着指节,赵国珍停下之后,李长安才发问:“将军认为,可还有机会让南诏王阁罗凤归降大唐?” 赵国珍讪讪一笑:“倘若一年之前,属下还觉得阁罗凤归降大唐有望,可如今嘛……” 现在阁罗凤已经打赢过一次了,吐蕃那边也已经要趁虚而入和南诏结为兄弟之国了,再想让阁罗凤归降哪有那么容易。 “倘若能强行将阁罗凤请来呢?”李长安轻飘飘道。 李长安拿出一张地图,指尖停在了太和城的位置。 “山地深林多,不便于大军攻城,却方便小股精锐突袭,太和城紧邻山脉,山脉足以遮掩数千精锐军队的行踪。” 李长安条理清楚:“南诏已经将所有精锐部队都抽调到了边境与唐军对峙,国内空虚,而且南诏统一六诏还没多少年,还没来及建成防卫坚实的都城,太和城虽名为国都,实则只和大唐的寻常县城差不多大。” 唐初乌蛮还过着用牛羊皮制衣,连纺织都不会的原始生活,后来大唐文化技术传过来才好一些,一直到开元二十五年阁罗凤的父亲才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如今建国才十几年,都城建造也才十几年,大唐境内许多县城都有数百年历史,城墙都比太和城高。 “赵将军带兵往前压,迫使南诏把所有兵力都抽调到剑南边关。我从剑南军中抽调三千精兵,走山路绕到南诏军后方,直捣太和城,把南诏王请到我军之中商量归降之事。” 赵国珍瞠目结舌,震惊看向李长安。 “赵将军认为有何不妥?”李长安贴心询问,这个速战速决的作战思路是李长安一路上深思熟虑想出来的法子,也和手下几个将领商量过,只是她手下最能征善战的将领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