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2节 (第3/3页)
璋面前的头等要务。 幸好朱老板是有大魄力的开国皇帝,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强行将大量百姓,从人烟稠密的山西江南等地,持续不断迁徙到山东、河南、河北,以及两淮一带。 洪武大移民,也就成了大明的一项基本国策,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 凤阳作为中都,主要接收来自江南的移民,也有大量犯官家属被迁徙到这里种地。 所以朱元璋安排五个儿子到凤阳学农,一点都不会引人注目。 相反,要是在江南某个县里,忽然多出五条大汉来,怕是立马就要有官差上门了。 按照规矩,所有移民要先到县衙登记、落户,然后依照朱老板承诺的,发给种子农具,耕牛和住处,还有全家半年的口粮。 此外,移民迁徙路上还给路费和棉衣。而且朱老板承诺,移民垦田,三年免税;三年后每亩仅纳税一斗,不再加收其他赋税。 跟历朝历代相比,这都已经是给到移民最好的条件了。但条件再好,大部分老百姓也不愿意挪窝,非得官府强迫,官兵押送,才能给他们换个地方。 所以移民抵达临淮县是有排期的,并非三五成群、自行前来。 这大大降低了韩知县守株待兔的难度,不至于整天坐在接待处,连上个茅房都不敢离开。 其实也没等多久,二月初五这天,新一批移民抵达。 按规矩,他们要先在县衙前的大坪上站定,等官差老爷训话。然后排队进入县衙,领取发给他们的种子耕牛、农具口粮。 彼时,户房王典吏在台阶上声嘶力竭的宣讲皇帝的圣旨和本县规矩。韩知县则站在门洞阴影中,仔细打量这些新来的移民。 然后他一眼就看到了要找的目标——那三个身材魁梧的青年,在移民从中如鹤立鸡群,想不注意到都难。 “哎呀,还真是……”韩知县不由低呼一声。他在大朝会上,是见过几位殿下的。 而且几位殿下的特征过于明显,个子高之外,秦王大方脸,晋王小白脸,燕王是黑圆脸。 单拎一个出来他可能还不敢确定,但三个凑一起,那准没跑儿。 这下,他才彻底信了平安的话。 “县尊,怎么,有认识的?”跟在身旁的李司吏,闻言忙凑趣问道。 “呃,是。”韩知县指了指秦王几个道:“那几个大个子,好像是本官……老上司的公子。” 他高低也是朱老板的员工,说老上司也不算错。 这是他早编好的借口,不然堂堂百里侯,整天关心几个外来移民,本身就很奇怪哎。 此时官吏犯罪,凡笞刑以上都贬至凤阳屯田,不计其数。所以李班头很自然就信了韩知县这个借口。 “待会儿咱把他们叫到后头?”李司吏献殷勤道。 “不必。”韩知县摇摇头,露出忧谗畏讥的神情,让他自行体会。 “懂了。”李司吏马上就体会到,县太爷不愿意跟犯事上司扯上关系的心理。何况听说县太爷本身也是被贬来的…… “你看着替本官照拂他们一下吧。”韩知县低声吩咐道:“去,让你的人,分他们几亩熟地,不用太多,多了不好看。” “县尊真是太谨慎了。”李司吏赔笑道:“就是多给个几十亩,谁又敢放半个屁?” “不要坏了规矩。”韩宜可摇摇头,一副不能因私废公的架势。 其实他是担心,给几位殿下地太多,累死他们都种不过来,岂不弄巧成拙? 想了想,好似觉着自己对故人之后太刻薄,他便又低声道:“还是多给他们点粮食吧。” “哎,好嘞。”李司吏应一声,兴冲冲去了。 对他来说,能机缘巧合跟县尊分享秘密,绝对是好事儿。 …… 说回可怜的天家五兄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