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3节 (第2/2页)
限顷亩。” 大明男子十六岁成丁,老五十五岁,所以跟老六一样,都还不算丁…… 户贴登记完毕,李司吏便亲自带他们到后头,去领取种子、农具、生活用具、还有半年的口粮,以及最重要的耕牛。 李司吏特意给他们挑了头健壮的大水牛,还多给了两袋粮食。 把领到的东西装满牛车,兄弟几个便牵着牛,跟着引路的胥吏出去了。 “真没礼貌。”方才那书办又凑上来,望着五兄弟的背影,愤愤道:“提控这么帮他们,从头到尾连声谢都没有。” “你懂什么,这就对了。”李司吏却丝毫不以为忤,他现在坚信这五个小子,肯定是大官儿家的子弟了。 不然怎么能这么目中无人。 …… 待到凑够了一拨人,胥吏便带他们出了县城,往感应乡去了。 一出县城,这些新移民们终于不那么拘谨了,便开始纷纷抱怨。 “为啥他们家的牛又高又壮?我们的牛就这么瘦,这么小?” “他们怎么还有铁锅棉被,粮食好像也比我们多!这不公平,得给我们补上!” “怎,怎么,不服?”发现他们攀比的是自己家,老二老四同时回过头来,凶神恶煞的样子,登时吓得鸦雀无声。 “呵呵呵……”骑在驴背上的老胥吏,乐得不用费口舌。其实他也很奇怪,李司吏和他们非亲非故,也没见他们送好处,怎么就这么照顾他们呢? 也没听说李司吏好那口啊…… 过午时分,一行拖家带口的移民,抵达了感应乡燃灯集。 各村的里长早就等在那里,将分到本村的移民领回。 那老胥吏得了李司吏的吩咐,亲自将兄弟五个领到了金桥坎。 这就是他们父皇出生长大的地方了。但当初朱家住的茅草屋,早就被夷为平地,已经找不到任何印记了…… 就连父皇当年的同村老乡,也大半死于战乱饥荒。活下来的要么去给他家守皇陵吃皇粮去了,要么搬去中都城享福了。 眼下住在村里的,基本都是新来的各地移民,拢共也就二三十户,还空着一半的村落呢。 老胥吏先带他们去认了认,分给他们的水田和菜地,然后指了指村里的房屋道: “随便找户没人的住下,就好好过日子吧。” 说完,便骑着毛驴回去了。 他可没得什么好处,才懒得跟这几个没礼貌的夯货废话呢。 …… 忽然没人告诉他们该干什么,兄弟几个忽然有些不知所措。 好一会儿,朱木冈才开口道:“我去转转,找个好点的宅子安家。” “俺也去。”朱棣也自告奋勇。 两人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发现好点儿的房子都住着人,没人住的宅子都破败不堪。 找来找去,好容易找到个两进的院子,里头有一间房顶是完好的,当然门窗早就被人拆走了。 眼看天色已黑,只好决定就先住这儿来了。 第七十七章 变形计 等弟兄几个把牛车赶进院中,卸了车,天已经大黑了。 “饿死了饿死了……”饥肠辘辘的老六有气无力吆喝起来。 “先吃口干粮吧。”五哥不知从哪掏摸出半个炊饼,这是他们路上发的。 “咬不动……”老六可怜兮兮道。 “先把灯点起来,然后生火做饭。”老三发号施令。 “那也得先有灯啊。”朱棣没好气道,他刚才翻遍了,也没找到盏油灯,没找到根蜡烛。 “有没有一种可能,老百姓天黑就睡觉了?”老六提醒道。 “卧槽,还真有可能。”朱棣一拍脑袋道:“记得父皇好像讲过,他小时候天黑都是直接钻被窝睡觉的。” “可能穷人用不起油灯,”朱木冈也点头道:“要不怎么有‘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的掌故。” 二哥闻言蹭蹭爬上墙头四下张望,妈的村里一片漆黑,凿壁偷光都没处偷去。 不过他也不是全无发现,借着明亮的月光,看到巷子对面不远处,有个柴火堆。便跳下去抱了一大捧回来。 “好,先生火做饭吧。”见有柴禾了,晋王殿下再次发号施令。 “那也得先有火……”朱棣又给他泼了盆冷水。 “怎么,连生火的工具都没有吗?”朱木冈没好气道。 “这个倒是给了。”朱棣拿起两样东西晃了晃。 借着月光,朱木冈能认出来,是火镰和火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