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2节 (第1/3页)
在此之前,大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 先前元朝别看垮得快,逃跑却是蓄谋已久了。他们就像后世蒋大队长一样,败退漠北之前,把北方值钱的东西全卷走,尤其府库和民间的金银,几乎卷的一干二净。 他们倒是搜刮到位、不留遗憾了,朱老板的大明朝可就尴尬了。 国家没钱,什么农田水利、国家建设,统统啥也干不了。 老百姓手里也没钱,全靠以物易物,什么工商贸易统统关张清零,国民经济几乎陷入停滞。 为了解决钱荒,朱老板是想尽办法,甚至连老百姓家的铜器,都给强行征用了铸钱。 可还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以至于出现了缺钱缺到,有人自己画假钱用的荒谬现象…… 可以说,要不赶紧解决钱荒问题,新生的大明朝不活活穷死,就得活活乱死。 结果,大明宝钞的发行,竟然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就问你宝钞是不是钱吧? 是,那不就得了。谁敢不收?弄死他! 朝廷能自己印钱了,就终于可以有钱花了。什么农田水利、国家建设,统统可以搞起来了。 尤其是最大头的军费,一应军需钱粮供应,几乎全靠宝钞买单。可以说,没有大明宝钞,就没有魏国公北伐,皇帝父子也没底气,谋划什么西征! 老百姓呢,通过朝廷的强制支付,手里也有钱了。大明宝钞总比自己画的精美吧? 再说朝廷为了推行宝钞,还制定了空前严格的管理办法。胆敢伪造宝钞,哪怕一张也要砍头。金银交易也被禁止,谁敢违规使用金银,统统没收家产。 在朱老板如此强硬的措施下,大明宝钞仿佛洪水般席卷了各省各府县,让百姓手里有了钱……可谓久旱逢甘霖,于是流通恢复、工商也很快有了起色,经济以rou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复苏。 …… 所以仅以目前来看,宝钞起到了极好的作用,而且也基本没贬值,完全是大明挣脱元末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力强势恢复的头号功臣。 但是,万万不能瞎搞啊,瞎搞会搞死人的,而且是再也没法恢复的那种…… 所以一听老贼和大哥说倒钞的事儿,朱桢就警惕起来。 他听太子转述了胡惟庸和户部的建议,然后大哥表态说,自己不赞成收工本费。觉得应该免费给老百姓以旧换新。 朱老板果然就不高兴了。“老大,你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你知道印一张宝钞得多少钱?要选用上好的桑皮纸,光这个纸,就老鼻子钱了。更别说雕版、用墨都是特制的,这些全都是钱啊。 “一张宝钞至少三十文的成本,朝廷一年发出去千万张宝钞,这就是三十万贯!这大一笔钱,能说免就免了么?”朱元璋教训朱标道: “而且你免了工墨费,工部宝钞局往后印钞就是纯赔钱,肯定越印质量越差,老百姓用几天就烂,那时谁还会用宝钞啊?” “父皇教训的是……”朱标对宝钞这种新鲜事物,也是外行得很。听父皇说得言之凿凿,便怀疑自己是不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不对,父皇教训的不对!”朱桢终于忍不住道:“大哥,你原先才是对的!” “你小子懂个屁!”朱元璋登时脸上就挂不住了,又想去拿荆条,却被太子提前收走。 “我是不懂,可我师父懂!”老六便搬出了自己的神主牌。 “那你说说,咱怎么教训的不对了?”朱老板果然就压住了火气,闷声问道。 “道理很简单,父皇强制规定把宝钞当钱使!”朱桢便以师之名,教育老朱道: “而且还规定面额一贯的宝钞,等于铜钱一千文,或者白银一两!请问父皇,这是永久的规定,还是会变的?” “当然是永久的规定了。”朱元璋黑着脸道:“此乃万世之法,关系到百姓的钱财、朝廷的信誉,岂能朝令夕改?” “说得好!可是,不管是铜钱,还是白银,放在那里十年,一百年,都不会有变化。大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