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3节 (第1/3页)
当天,楚王殿下便‘点到即止’了。 刚见第一面,不好跟人家谈的太具体,那样显得太功利。咱们殿下可是个体面人,要脸。 第二天,楚王殿下一行,又前往位于镇北的珠山御窑厂参观。 珠山其实就是一坐面向镇子的小丘陵,被御窑厂的围墙包围着,从外头都看不到山头。 楚王殿下的车驾,在御窑厂山门外,那根高高的‘宪奉御窑厂头门’大旗前停下来。 一下车,老六就被御窑厂的规模震了一下:“这么大的吗?” “回殿下,咱们御窑厂的厂区有围墙十里。”督造太监周吉答道:“比浮梁县城还大呢。” “用得着这么大地方?”老六咋舌道。 “殿下进来就知道了。”周吉赔笑道:“还真是用得着。” 说着躬身想请道:“殿下请进,一边参观,一边听奴婢讲解。” “好,你头前带路。”朱桢点点头。 周吉便引着殿下一行,进去挂着御窑厂匾额的轩敞大门。 只见门内一条长长的甬道直通仪门,仪门东西两侧街口分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 因为殿下主要是来逛窑的,所以周吉先介绍了东西辕门后的两个厂区。 “东厂区有二十一作,主要是清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等窑房,主要是烧窑的地方;西厂区是二十三个陶务作,有大器作,小器作、仿古作、雕锒作、印作、画作等,是做坯、利坯、施釉、画坯的地方。” 周吉在那如数家珍,朱桢却听得一头雾水。虽然在那里频频点头,目光却有些涣散了。 要不怎么说太监最会伺候人呢?周吉察言观色,马上请殿下按照工序参观生产过程。 殿下果然就来了精神,他最喜欢看手工艺生产了,特解压。可惜不能泡个面,一边吃一边看。 一行人簇拥着殿下来到工棚前,正在忙碌地工人们赶紧跪地磕头。 “告诉他们,不用磕头,该干嘛干嘛。就当本王不存在。”朱桢吩咐一声。 “是。”周吉让工人赶紧起来,像平常一样工作。 然后他介绍道:“这里是淘练作,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经淘练,使其精纯。” “瓷泥是哪来的?”朱桢饶有兴致的问道。 “御窑厂用的瓷石产于两百里外的祁门,坪里、谷口两处山中。”周吉忙答道:“工人用水车将瓷石舂成泥,然后运来这里,再进一步淘练,才能使用。” 朱桢点点头凑上前,便见一个工人将瓷泥放入水缸浸泡,翻搅,使杂质下沉。 另一个工人再将沉淀好的泥浆,用马尾细筛过滤。 第三名工人将过滤后的泥浆,注入过泥匣钵内沉淀,使泥浆稠厚成形。 第四名工人将成型的细瓷石放入匣内,砖压沥水。 最后,第五名工人将淘好的泥土翻练匀实,放到工棚下以备用。 这仅仅只是第一步工序,便已经分工给五名工人,每个工人只干一项。可见景德镇的分工,已经精细到何种程度。 …… 然后练好的瓷泥,被送到第二个工棚里,和灰调成浆水。周吉告诉老六,御窑厂用的灰出自一百四十里的乐平县。是用青白石和凤尾草迭垒烧制而成的。 这也就是楚王殿下来参观,而且还是自家的窑厂,不然这种秘方,是绝对不会示人的。 接下来,是匣钵作。 “瓷坯入窑需要洁净,不能沾半点沙灰,故需套入匣钵内烧制。”周吉介绍道:“制匣钵的泥土也是有讲究的,取自位于镇东北的里淳乡和宝石山两地。别处的都不合适。” 倒是一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