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_第34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9节 (第2/3页)

省了……”

    “毬……”刘伯温罕见的爆了句粗口,一拍脑门道:“怎么把这茬给忘了?别的皇帝确实需要一个衙门,代替中书省。但你爹不需要,他一个人就是中书省。”

    “那他肯定已经下定决心——废丞相,撤中书了!”刘伯温至此再无疑惑道。

    “那咱们静观其变?”朱桢问道。

    “不,恰恰相反。”刘伯温却摇头道:“静观其变的是你爹,他已经摆出这个架势,聪明人就能嗅出风向,知道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这时候怎么能不动呢?难道我儿子的仇,还要别人帮我来报不成?!”

    “我也是这么想的。”老六重重点头道:“我有好多笔账,要跟姓胡的算呢!”

    说着便摩拳擦掌道:“师父你说吧,该怎么办?”

    “你先去上学,”刘伯温却淡淡道:“不能一开始就把王牌打出去,好钢得用在刀刃上。”

    “哦……”老六怏怏道。

    第五八三章 国子学

    南京国子学位于大明最繁华的秦淮河畔,前身正是夫子庙。

    东晋咸康三年,根据王导提议,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

    北宋年间,在学宫前设立孔庙,彰显遵循先圣先贤之道,夫子庙由此而来。此后历经数代,这里一直是江南的最高学府。

    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下旨‘建学校,延师儒,招生徒,讲道论德,以复先王之业’,遂将其升格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国子学。

    国子学的学生以贡生为主。

    在这个国子学毕业就能直接做官的年代,监生都是由各省府州县学严格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可没有像赵二爷那样,考不上举人,在监里混日子的。

    国子学学制四年,每年三月都会有新一批贡生入学。

    这天,又到了新生入学的日子,天南海北的贡生,在家人和仆役的欢送下,兴高采烈的往夫子庙赶来。

    离着夫子庙还有二里地,大街上就开始水泄不通了。都是来送自家子弟入学的车马,堵成一锅粥。进进不去,出出不来。

    新贡生们只好提前下了车马,往远处那高高的牌楼走去。书童仆人提着行李跟在后头,有的后面甚至跟了一大家子,得意洋洋招摇过市。

    那派头,跟后世中了进士似的。不过这个年代的国子生,也确实跟进士差不多……

    老六也在朝国子学而去的人群中,他四哥来送他。

    “进去之后,要好好念书,别给咱家丢了脸。”朱棣一本正经的教育他道。

    “什么叫进去之后?”老六翻翻白眼。“再说咱家在这方面的脸,都让你和二哥丢净了,还轮得着我丢吗?”

    “哈哈,一码归一码。”老四嘎嘎笑道:“我们丢的是大本……那边的脸,国子学这边,还得你来丢。”

    “我就知道你没安好心。”老六郁闷道:“你说老头子是不是故意整我呀?”

    “你才看出来?”老四笑道:“谁让你非要去当那个丐帮帮主,老头子的脸上挂不住,就让你到国子学里高雅高雅。不是很合理吗?”

    “靠……”老六只想丢他老母,但看来是自己奶奶的份上,还是算了吧。

    “哎呀,不要垂头丧气的。”老四揽住他的膀子,低声道:

    “跟你开玩笑的。老头子是爱护你,懂吗?接连让你挑了两年的重担,也该让你歇歇了。不能总逮着一只羊薅毛,薅秃了怎么办?”

    “唉,我知道。”老六点点头,前日去诚意伯府,师父也是这样说的。父皇这个时候安排他到国子监里上学,其实是为了让他避开接下来的恶战。省得溅一身血……

    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以老贼把人当牲口使的cao行,能给自己这种安排,已经很难得了。

    用刘伯温的话就是,‘他能考虑你的名声,说明在他那里,你已经仅次于太子了。’

    “溅一身又怎么样?我得跟四哥一起顶着。”老六闷声道。

    “犯不着都搭进去。”老四低声道:“你看三哥现在的处境,就是空印案造成的。我估计,落在我头上的这个因果,比空印案只大不小。到时候我拍拍屁股就藩去了,你还得在京里混呢。那日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