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0节 (第2/2页)
在外面不断搜查叛逆,这么多人长时间聚集在一处,总归是不太好。 临走前,谢翱把「正气歌」古琴递给他:“你的琴。” 于谦怔然。 那一日舟山大火,他本没有打算继续活下去。 即便如今侥幸被救下,依旧觉得恍如隔世。 就仿佛支撑着自己往前走的一切动力,光与热,悲与欢,温暖与向往,早已在那一场烈焰中付之一炬了。 “这琴,还能弹?” “能弹”,谢翱告诉他,“我也觉得稀奇。那天火势无比吓人,能把你救出来已经是上天保佑了,因为你一直抓着这琴不放,我就也把它一起带了出来。” 他甚至开了个玩笑:“也许因为古琴是桐木做的,凤凰栖于梧桐,讲究的就是一个浴火重生。” 于谦抬手,在弦上轻轻一拨。 铮。 音色清嘉悦耳,铿锵一如旧时。 他闭上眼,秀峻的眉目在远山渔村昏黄的灯影中,逐渐朦胧起来,仿佛一卷淡褪的古画,被映照得近乎透明的长睫上,依旧氤氲跌落着一片旧日山河。 那年在海岛上,先生握着他的手教他弹琴: “白日去如梦,青天知此心。 素琴弦已绝,不绝是南音……” “好。” 他低声说:“我答应您。” 不绝是南音…… 死者已矣,生者仍有未竟之志,要走完这漫长的一生。 …… 待一切尘埃落定,已是这年深秋。 于谦在一处偏僻的岛上养伤了大半年,终于有所好转。 恰在此时,他收到了谢翱的邀请,前往浙地西台祭祀文天祥,同行的还有陈英和张千载。 那一场颇负盛名的西台之祭,终于还是发生了。 同历史上一样,谢翱提笔写了《登西台恸哭记》,悼念文天祥。 为了避免被元人耳目探知,文中人物皆不露真名,而以甲、乙、丙代替。 于甲、陈乙、张千丙:“……” 好家伙,真有你的。 他们乘船入江,在浙东淮南一带,昔时平虏军曾经一场场血战过的地方,驻足停留。 所见山水池榭,云岚草木,尚且还一如旧时,然而斯人已去,徒留人间沧海潮生。 其中的哀恸悲凉、痛彻心扉,又岂是可以溢于言表、诉与他人的? 于谦一身缟素,长发披散,在冷风中祭拜完毕,以竹如意击石,吟唱着《楚歌》为先生招魂: “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 “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 先生,别君久矣。 原来,我跨越百余年而来,不过是为了见证一场不可挽回的死亡。 纵剖竭心魂、付之性命,也终究无法留住。 你既离去,是否就从此归于这河山间,获得了你生前片刻不可得之安宁? 今日的人世,犹是炼狱青黑,请莫要再回顾。 而我…… 往后余生,还要在这鼎镬刀剑中,甘之如饴地走下去。 泪水顺着一声声敲击的声音,缓慢坠落。 无人应答。 苍凉的招魂歌声在风中弥漫,一任江水滔滔东流去。 于谦神色平静无波,只有一种千帆已过的沉寂。 青碧色的竹如意苍翠欲滴,更显得那只握着如意的手苍白如雪,清冷支离,整个人也是衣衫飘摇,似要随风而去。 一曲歌罢,竹石尽碎。 谢翱暗叹一声:“廷益万望珍重。” 于谦笑了笑,最后回身一拜,凝眸望了许久,才转身离去。 谢翱问他:“你日后可有什么打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