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凤仪 第113节 (第2/2页)
住回过眸 门缓缓掩上,彻底隔绝了卷卷的视线,也尘封住一段最美好的年华。 往后裴浚再没来过。 他沉迷于朝务,又恢复了过去如沐春风的模样,脸上开始露出笑容,姿容清隽,风度翩翩。 白日是百官眼里最完美的皇帝,夜深人静时,脸上笑容褪尽,一人茫然望着黑漆漆的夜色出神。 也许是这般“放手”,起了作用。 也许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某一个早春的午后,裴浚正与礼部尚书袁士宏商议移陵一事,工部已在北邙山附近寻了一块风水宝地给献帝筑陵,裴浚却予以否决,他不打算惊动父母亡灵,吩咐工部在原陵寝基础上再升规格,按帝陵打造便是。 黄锦就在这时,惊慌失措跌入门槛, “陛下,陛下大喜....” 他激动地甚至说不出一句囫囵话, 礼部与工部几位官员瞧见东厂提督失态成这样,纷纷露出惊愕。 这得是多大的好消息能让他高兴得不要体面了。 莫非皇帝无意中幸了某个宫女,有了子嗣? 于是一个个眼神蹭的比什么都亮。 裴浚是何等人物,从黄锦这般欢天喜地的神情,就已猜了大概。 他脸色平静极了,修长身姿端坐一动不动,只淡淡哦了一声,点点头没再问。 也没有继续商议朝务。 人入了定。 柳海见状连忙摆手,示意朝臣离去。 最后御书房只剩下裴浚,柳海与黄锦三人。 裴浚还是那副模样,眼神定在桌案一角,双手搭在御案,想要用力又不敢用力。 黄锦瞧他这模样,心疼极了。 他是盼得太久,信心被一遍又遍磨灭,有些情怯了。 黄锦噙着泪爬到他脚跟前,一字一句告诉他, “一月前,彭瑜收到锦衣卫在蒙兀探子的密报,其中有一条无意中提及,有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带着一小伙在乌城开了一间学馆,这间学馆兼收大晋,蒙,波斯三处语言的学童,探子没当回事,只是如常将所见纪录上报,彭瑜收到这份密报立即赶赴乌城确认此事。” “陛下,乌城距上京有近八千里远,彭瑜快马加鞭用了半月赶到乌城,确认是凤姑娘无疑,方着人递了消息回来,彭瑜信中说,凤姑娘安好如初。” 裴浚听到最后四个字,重重闭了闭眼。 黄锦小心翼翼问他,“陛下,您打算怎么办?” 裴浚没有说话,他就是用了“放手”这种手段,如愿让他们现身,在乌城落脚过日子,接下来他不知要如何处置这桩事,唯有本能告诉他,不能也不敢再打搅她。 “留下两名高手护卫,让彭瑜回京。” 抬过眸,窗外风光正好,暖风抚化大地,吹绿了御花园的枝头,红了景山上的梅花,这一股春回大地的暖意,从上京城一路拂至西北戈壁滩,最后掠过一处高峻的山头,来到大晋最西端的边城。 第69章 清晨第一缕霞光投递在城门,古老的城关吱呀一声被重重推开,如烟的人潮从城门内争先恐后涌出,奔去四面八方。 有镖师与掮客领着一行车队往西,继续通达乌特国的东和城。 乌城与东和城之间只隔了不到十里路,遥遥越过一片稀疏的沙地便能瞧见,过去两国之间各设关卡,非朝廷通关文书不可出入,裴浚重启丝绸之路后,普通民众与商贾只需持有过所,说明必要缘由,便可前往东和城贸易。 过去乌城因是边城,战事频繁,人口并不多,朝廷开关后,附近各地的百姓商贾陆陆续续迁过来,渐渐有了繁荣之象。 人群中最打眼的便是一群稚儿,这些孩子三三两两挤出人群,朝城门外撒丫跑去,他们当然不是去东和城,而是往北折往一里以外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大约有一百户人口,百姓沿着狭长的山脚群居。 顺着山脚往上张望,那是一片壁立的山峰,山峰北面还有一罕见的深湖,湖水碧绿,状如月牙,五峰环抱在正中凹出一个窝,而这个山窝里更是建了大大小小数十个乌堡,这里的百姓都姓康,祖上曾是马贼,专职虏获沿途的商贾富商,经过一次可怖的血洗之后,开始转做掮客的生意。 此地北接蒙兀,西通乌特等西域诸国,南则与大晋接壤。 三国不通商前,康家人便借机游走各国,买卖情报,转卖物资,传言有一年蒙兀铁骑南下,意图从康家人手里得到重要情报,康家嫌蒙兀给的价钱不够,予以拒绝,蒙兀率大军意图将康家堡给吞灭,可奇迹发生了。 五峰北面那片水泊突然间兴起一阵龙卷风,将蒙兀铁骑掀入湖泊,死伤殆尽,在那之后,极少有人敢冒险攻打五峰。 康家人战时躲上峰顶,据险自守,闲时便下山住在山脚做生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