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独治大明 第2节 (第2/3页)
眼里,却不知怎么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文人和统治阶级的盛世固然是共享太平之福,但老百姓依旧是盛世之下无人问津的垫脚石。 上天给自己人生再来一次的机会,或许不仅仅是改变自己悲剧的“帝生”,亦要改变底层百姓的人生,从而彻底改变华夏的历史走向。 第三章 文臣不同意啊 待到下午时分,天空仍旧还是阴沉沉的。 刘健显得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在谢迁做了一个补充性教学后,便轮到左庶子张升前来充当日讲官了。 张升是成化五年状元,江西南城人士,历任翰林修撰、詹事府左赞善、詹事府左谕德,于去年进入太子府担任日讲官。 跟已经身居要职且强势的刘健不同,张升则是一个不算太过得志且低调的中年官员,教学上的态度明显要谦和许多。 “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不惟二其事,抑又二其官。” 张升并没有大讲治国之道,而是按部就班地向朱祐樘讲《武经七书》中的《李卫公问对》,正在讲解着军事中攻守关系。 相传《李卫公问对》是由唐初著名军事家李靖编写,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所以这一节算得是皇家的军事课程。 朱祐樘对兵事有些兴趣,特别对于古代的军事,固而听得十分的认真。 不论是要面对即将完成统一蒙古的达延汗,还是要应对全新的海洋新局面,这都需要他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 朱祐樘听着听着突然感到不对劲,不知张升这位状元的教学水准不行,还是张升认为自己的学生的资质不行,竟然一直在自己面前照本宣科。 “太子殿下,你觉得臣讲得可够详细乎?”张升敏锐地发现今日的太子有点不一样,当即便好奇地询问。 朱祐樘知道对方这是担心自己理解不了,便索性直接咨询:“张师,你认为当今大明谁最擅于统军?” 虽然自己这个时期被定为弘治中兴,但军事其实很拉胯,亦是整个大明王朝遭受蒙古次数最多的时期之一。 仅以弘治元年为例,正月密云急报,四月辽东遭犯,五月永宁城被洗劫一空,同月年仅十五岁的鞑靼部小王子达延汗带领部众到达大同一带开始挑衅大明。 文官集团掌控的朝堂通常都是以和为贵,面对达延汗的威胁和洗劫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牺牲边地安定来换取江南的诗情画意,结果达延汗不断洗劫边地实现了蒙古中兴。 朱祐樘自然不打算牺牲边地换太平,更不可能将具备重要军事价值的河套地区给蒙古占据,亦不可能对达延汗的进犯忍气吞声,而是要将大明打造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只是要打造一个军事强国,除了拥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外,还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特别是优秀的将领。 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今培养军事人才的黄埔军校可以往后推移,但现在便要着手物色一些拥有即战力的帅才。 “太子殿下,不知您意欲何为?”张升终究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状元郎,当即便十分警惕。 朱祐樘知道历史上的张升是一个有血性的官员,当即便坦然地道:“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太子殿下,此话是谁跟你说的?”张升少有的主战派,显得难以置信地瞪眼。 朱祐樘故意笑而不答,轻轻挑起眉毛道:“张师以为不妥?” “此话精辟!若殿下能重视强军,此乃大明百姓之福也!”张升的膀胱骤然高涨,当即兴奋地表态。 朱祐樘并不是要跟张升探讨强军之策,便是认真地打听道:“依张师之见,本朝何人可以委以重任?” “现在被贬谪安陆的王越是大明统军大才!只需重用此人,便可保大明边陲安定!”张升犹豫了一下,显得一本正经地拱手。 朱祐樘深深地打量了一眼张升,知道张升并没有固守文官集团的利益,便是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王越出生于河南浚县一个普通农户家庭,虽然出身寒微,但很小便展现神童的属性,因而被县学重点培养。 年仅二十五岁便金榜题名,在他的仕途中,却是跟文官集团渐行渐远。先是公然反对内阁罢西厂,而后因交结宦官而受文官诟病和排挤。 成化十六年鞑靼部亦思马因犯边,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