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9节 (第1/3页)
周瑜但笑不语,在他的手上写了一个字,鲁肃心领神会,两人对视一眼,畅快地大笑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建安十五年,曹cao又发表了一篇《求贤令》,这是一篇散文,用语比较浅显,虽然也有典故,但是都是一些知名度比较广的,连蒙带猜也能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唯才是举”。如果《短歌行》也写于建安十五年,那上文讲的“筛选”就没有意义了。 而且《求贤令》中也没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意气风发,所以我们还是认为这首诗应该作于赤壁之战前夕。这样说来,苏轼和罗贯中的说法倒也不是全出于文学想象,让我们为二位大佬点赞。】 北宋。 苏轼接收到弟弟有些促狭的目光,莫名感到几分尴尬,明明水镜是在夸他,怎么觉得有点丢人呢? 同样有这种感觉的还有元末的罗贯中,他突然觉得良心有点痛是怎么回事?要不,少骂曹cao两句? 【创作时间确定了,我们就要解决第二个问题,他的目标读者是否有具体指向?他希望目标读者看到后产生何种心理反应?】 刘备一时觉得莫名,问诸葛亮:“军师,此诗若为求贤,目标读者自然是天下贤士,这位楚姑娘为何多此一问?” 诸葛亮轻摇羽扇,暗自沉吟,颇有些慎重地答道:“曹贼心机难料,臣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对于前者,我们首先可以排除曹cao身边的文臣武将,比如荀彧荀攸张辽许褚之类的,因为这些人已经为他所用了。】 曹cao麾下诸人一齐点头:确实,他们早早就入股了,不需要现在招揽。 【然后大体也可以排除散落民间的人才,因为这一类人才不一定要在大战前夕才招揽嘛,这不相当于明天考试今晚才开始翻书吗?再说曹老板又不是明堡宗那个瓦剌留学生,干不出来这种智障事。】 奉天殿,朱元璋吃瓜的表情突然噎住,不可置信地看向马皇后:“妹子,这个明堡宗说的是我大明的皇帝?” 马皇后也转头看他,颇有些忧心忡忡:“怕是八九不离十,瓦剌是蒙古部族,蒙元旧部始终贼心不死,难保后面不会再次犯边。” 朱元璋沉下脸,大明初立,他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打击北元正统鞑靼部,若瓦剌趁机做大也不是不可能。 但煌煌大明兵戈锐利,怎么会打不过瓦剌人?这个混账明堡宗到底做了什么事才会被楚棠说成是智障?!【那么大家想想,大战前夕需要招揽的人才会在哪里呢?】 话音刚落,周瑜将重重地将酒杯放到案上:“哼,曹贼好野心,竟然打我们联军的主意!” 张飞黑着脸不满道:“曹贼写诗原来是想挖我们的墙角!” 【很显然,在敌方阵营里。】 秦始皇点点头:战国征伐,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大秦能做强乃至统一疆土,一大助力就是诸国才士,君不见商君张仪李斯,便都是自敌国来投的吗? 想到这里他又有些思量,统一之后事务更加繁杂,能用的人手愈发不够,六国诸人面服心不服,又难以纯然为他所用,是否也需要下令招贤,以解燃眉之急? 【也就是说,曹cao这首诗第一目标读者,是敌方阵营中的人才。这也说得通,毕竟老板真的眼馋对面好多人啊,比如他的白月光关羽。】 真·白月光关羽面不改色,心里却想起当年曹cao对他礼遇有加的旧事。可惜他先遇明主,又承兄弟之义,自有匡复大志,注定与曹cao不是一路人。 曹营。 曹cao也想起了前事。他素来爱才,关羽武艺高强、当代英豪,若愿意投入他的麾下,将是一统天下的好助力,所以他极为器重,为他请封请赏,却不想对方始终心念故主。他恼怒之余,倒是由衷佩服关羽的忠义,如今两相对立,他写诗也确是有招揽之心,只是不知是否能达到目的了。 上策者,不战而屈人之兵。 【顺着这个思路就可以看到最后一小问,他希望目标读者产生什么心理反应。这个结合大战前夕的特定情境回答,大战在即,曹cao借诗向敌方阵营喊话:“我正在招揽人才你们快来吧!”意思不言自明,就是希望敌方阵营里的人才投奔到自己麾下,以此瓦解敌人,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这不是“求贤令”,而是一首“招降诗。”】 曹营。 曹cao蓦地起身,大笑起来:“好!解得好!好一个招降诗!” 许褚听着水镜里分析得头头是道,倒也对丞相日前的诗作多了几分明白,此时看丞相的反应,不由得拿眼睛去看对面的荀攸:合着你早就看明白了是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