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17节 (第3/3页)
敢当兄长一谢?” 陶渊明摆摆手:“我二人自柳州相交,老夫知晓你胸中之志,你亦知老夫所求。老夫诗作能于后世流传,遇到个百年后千年后的文章知己,亦能在当世有你这么个忘年知音,为老夫作诔,宣我心志,苍天待老夫不薄,老夫当敬你,敬天地山川一杯!” 颜延之含泪举杯:“是我敬兄长。” “哈哈哈哈哈,好,那便同敬,同饮!”他大笑,似有昔年豪气,冲破夜色。 苏轼叹了口气:“陶颜之交令人神往,世人但知渊明恬淡,可知其中壮心?士人皆道延之仕宋,可曾解出这诔文里的深意?” 颜延之,想必也未能完全忘怀晋室。 刘彻也读出了诔文中的哀婉与崇敬,他敛了,面容低声道:“陶渊明确为忠直之士,可惜不在我朝。” 他发现自从水镜出现之后自己就有一个毛病,很眼红其他朝代的人才。开头那个神农似的袁老就不说了,后面的什么曹cao刘备、周瑜陆逊、桓温刘裕之类好像都挺能打的,还有这陶渊明颜延之,想来当官也是不错,要是这些人都能在他的汉武朝就好了。 汉武陛下大度地表示可以对曹cao等人不计前嫌,反正,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在自己面前谋反。 【诗人的创作是丰富多样的,陶渊明笔下有恬淡的田园风光,亦不乏金刚怒目之作。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写荆轲,“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他虽然从政治漩涡中退出来了,但那种对时事的愤懑还是会偶尔从诗中流露出来,这也可以证明,他并非消极地忘怀尘世,实乃是以远离作抗争。 或许是读出了这一点,后来的辛弃疾才会这样感叹: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他自信可以做陶渊明的知音。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同为南渡政权下的文士,同样对污浊世事气愤不已,他们或许会有许多共同语言。】 咸阳。 嬴政目光微冷,荆轲这个名字他当然不陌生,甚至印象深刻,当年就是他在大殿上刺杀自己,领的,还是那少时故人,燕丹之命。 千载有馀情?一介莽夫贼子,也配让后世传唱么? 赵匡胤死死按着额角:“南宋,南宋,朕的大宋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让金兵攻破汴京、仓皇南渡?!” “皇兄别急,说不定水镜往后会说到呢?当下皇兄务必要保重身体啊!” 赵光义紧紧地在一旁安慰,端的是一幅好弟弟的模样,只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却是无人知晓。 南宋。 辛弃疾打着节拍低声吟唱:“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调子低低有似呜咽,为苍生起,为苍生起,兖兖诸公,为何眼里看不到苍生?! 建章宫,刘彻忽然回头看向卫青,奇道:“这辛弃疾的名字,不会对照着去病取的吧?!” 第21章 后续+梦游天姥吟留别序章 卫青听了也是觉得好笑:“去病,弃疾,两人的名字倒很相像。” 刘彻品味着辛弃疾吟诵的那几句词:“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同在。听起来倒像个心忧天下的志士,字句里有浩然之气,如果可以朕倒想见一见。” 陶渊明也在品味这几句:“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那后世叫辛弃疾的文人,亦如我等偏安江南,嫉恶除暴之心,怕是日夜不肯歇息。高山流水,这个千载知己,老夫认下了!” 颜延之也很为兄长在后世有这样一个知音而高兴,不过他还注意到了一些别的:“这几句不似诗,又不似骈文辞赋,读来却自由韵律,但不知是何种文体?” “后世气象更新,诗文进步是好事,延之你又何必纠结?”陶渊明笑眯眯地开口,脸上尽是豁达。 颜延之一听也是这个理,笑道:“兄长说得不错,诗文更进,我等且欣赏便是了。” 【陶渊明或许不能像曹老板那样进取,但他尝试过、追寻过,最后又以最决绝的姿态拒绝与俗世合作,保存生命的本真。 他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人生选择,而他的桃花源理想也给此后的士大夫提供了一座精神堡垒,此后的王绩、白居易、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文人之心,古今相同。】 【最后我们用叶嘉莹老师的一段话作总结。】 水镜变换,一段文字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