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39节 (第1/3页)
他似乎总能从一家一姓的遭推己及人,于是他的诗里不仅有自己的悲伤,还有百姓的血泪。《望岳》的凌云之情,好似竟是一场梦了。 这样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大家初中早已学过的又一经典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名篇一首接一首,可众人早没有看李白诗时的兴奋,他们半是期待,半是不忍地往水镜上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审言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茅草屋怎么能挡住凛冽的寒风呢?他的孙子,竟落魄到住草堂,还被村中的小童欺负,屋里连块全然挡雨的地方都没有! 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他忽然愈发能明白那《登高》诗里为何会被解出那么多悲意,家国动荡、亲朋分隔、贫病潦倒……桩桩件件又是如何能承受? 太极宫里的李世民同样也是这么想的,他顺着水的展示快速读着。 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时,他难掩气愤;读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时,他痛心杜甫的遭遇; 读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时,他想起安史之乱里千千万万个如杜甫一般的百姓,叹息流泪。 “国家动乱,给百姓带来的了多少苦楚!难怪杜甫诗里写得如此伤怀,再心性坚定的人,都忍不住倾颓吧!” 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李世民越念呼吸越急促,短短几句念罢竟然至于瞠目,他忽然觉得自己小看了杜甫,小看了那一句"诗圣"。 推己及人已是难得,动乱之中写一姓遭遇概及百姓也是诗家笔,可是杜甫自己居所残破、潦倒不堪,竟然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甚至为此不惜甘愿自己冻馁至死,这是何等的圣人心性?! 堂下的魏征等人俱是面露动容,杜甫穷困至此,却仍有如斯心性,贤良至此,若是安平时日,入朝为官,必是万民之幸。 “杜甫,无愧诗圣之称。”房玄龄对着水镜遥遥拱手。 “有诗家如此,大唐之幸。"长孙无忌亦是拱手。诗已难得,更难得的,是那一片纯然的忧国忧民之心。 未央宫。 刘彻敛眉,一声感慨:“后世出了个好诗人。” 他虽然更喜欢李白的惝恍之思,可没有人看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不动容。 他是君王,富有天下,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至诚,他自认尚难企及。 看了一眼堂下同样有所震动的司马相如,刘彻再次摇了摇头:“汝不及也。” 正被结尾几句震住忍不住有些鼻酸的司马相如:…… 陛下我早就有自知之明了您能别看一次说一次吗? 他本来打算闲时也学着写些诗,杜甫的诗可学性就很强嘛!现在……呵呵,他敢肯定他家陛下看了敢说一句东施效颦。 不写了。 自取其辱。 作者有话要说:1.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杜甫《述怀》 2.《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kpi完成了!接下来继续扯,杜哥,就是这么著作等身 第39章 登高6 三国。 曹植忍不住侧目,连年战乱,百姓流离,他亦有匡复之心,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杜甫在冻馁之时,仍能推挤天下万姓,愿以“吾庐独破”换“天下寒士俱欢颜。”他阅遍前代经史,再没有找到杜甫这样的诗人。 “杜甫,圣人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放出来之后,几乎各个时空里的人都对杜甫“诗圣”的称号确信不疑。杜甫的诗不仅写得好,还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