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48节 (第2/3页)
便仿佛像看到了一幅画似的,特别是最后那一句“静对”,他简直激赏极了: “佛家有习静之说,于破壁腰中,静对朝荣的蓝朵,可见物华之变化,陶冶性情,向内观心,郁达夫颇有佛性。” 听了满耳朵的好友裴迪:…… “这是怎么看出来的?” 王维信心满满:“‘静对’一词足矣观出。可惜不能与他一见,否则我必要与他结交一番!” 辋川庄上,可比皇城破屋适合习静多了。再说,他可是有一院子的朝荣! 裴迪看了一眼自家好友又是欣赏又是遗憾的样子,心里一阵无言。当着我这个朋友的面说你想跟另外一个人交朋友真的好吗?怪我不跟你一起信佛咯? 【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就我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到这一句时,我是真的为故都的秋心动了。 皇城喧嚷,一椽破屋辟出隐世之所,隔开市井喧喧。每天早晨起来一边喝茶醒神,一边就可以望见碧绿的天空,天高云淡处,不时划过驯鸽的身影,翅膀扑展的声音偶尔响在耳边,反倒是觉得更加安静了。还可以细数日光,闲对花色,很少有人会不心生神往吧?写得很美,很静谧,很安闲。】 刚刚参与回答的刘禹锡和王维但笑不语,看吧,我们和后世人的感受是一致的! 柳宗元暗自摇头,若真如此,郁达夫为什么要强调“破”呢? 【这是我对这一段中秋景的感受,总体来看应该是一种清新静谧的色调。那大家回想一下,郁达夫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水镜之下的柳宗元眼睛倏然亮了” 第45章 故都的秋3 【在文章开篇,郁达夫就明白地指出,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换句话说,本篇文章的所有描写,都是围绕这三个词展开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与郁达夫的不尽相同?为什么在他看来,北国的秋味,既有清、静,又有悲凉?】 刘禹锡:“他有蛰居之苦,抑或家国之悲?” 很明显,阅读理解的渗透力是惊人的。 柳宗元觉得不太对:“知人论世虽是必要之章,但人各不同,尽作如此解读,似乎有些失之武断。” 【听到这里,大家的小雷达或许就要指向破屋和破壁腰之类的字眼了。破有残破、破败的意思,不正好能体现悲凉吗?再说,悲秋已经是文学上的老传统了,“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郁达夫有这种感受再正常不过了。而且,北方寒冷,秋景总是凛冽萧瑟的。】 曹丕和柳宗元等人一致点头:说得没错,悲秋之旨自有其渊源。 【可是,大家初中或许拓展过另一写秋的名篇吧!——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济南,同样是北方。】 众人:诶?又来一个哦! 大家心中也有考量,初中、高中应是后世的学习之所,楚棠每次提及相关课文,都会理所当然地说,大家学过。虽未明言,但不难猜出这书院范围覆盖之广,而能登上课文,或是被迁移提及的,无一不是名家名篇,老舍,必然也是那新文学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北宋。 苏轼不无兴味道:“鲁迅之文章冷峻深沉,郁达夫之文章有俚俗语却不掩雅人深致,这老舍的文章,不知又会是何种格调?” 在大家或期待或好奇地目光中,水镜里放出了《济南的秋天》全文。 清朝。 从郁达夫的行文中受到启发的曹雪芹对新文学兴趣颇深,听到水镜提起另一篇,他早有先见之明的铺开一页新纸,准备相机抄录。画面一转,他就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曹雪芹微微凝眉,这句话很寻常,但细品下来却又大有意味。 唐代的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诗之格调境界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等二十四品,老舍说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自然给人以无限遐想。 再往后看,古城、清溪、山影、红袍绿裤的小妞儿……秋是活泼的,老舍的语言也是活泼的! 曹雪芹眼中闪出几l分光彩,不再耽搁,立即奋笔疾书。他觉得老舍的行文似有一种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