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55节 (第2/2页)
续看水镜—— 【但郁达夫并没有沉浸在苦闷中颓废度日,他走向了时代的风云。在福州,他积极号召文化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他为青年学生题词,直言“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他还走上战场,前往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 他用手中的笔揭露日军罪行,促进外国对华援助,反复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他写下《估敌》一文,分析日军动向,剖析他们的虚弱本质,断言“最后的胜利,必然是我们的。” 顺带,同年,伟人的《论持久战》发表。】 “义士也!” 文天祥一拍膝盖抚掌大赞,写出衰飒之笔的文士竟也有如此热血,他如受鼓舞,朗声吟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气不散,国朝不堕!” “此人风骨,令人侧目!” 一介文人竟敢亲赴战场,还是真心实意为军士、为国家助力,久经行伍的郭子仪大为赞叹。 东晋。 新亭之中,主位上的王导愀然色变,对着周侯中等人大喝一声:“国朝危难,自当勠力王室,克复神州,如何这般哭哭啼啼学那楚囚对泣?!” 唐朝。 李贺总是暗淡的眼睛亮了起来,放出熠熠光彩。他竟还为郁达夫忧心,他根本无需为郁达夫忧心! 他本以为郁达夫同自己一样,身世凄苦、心情抑郁、怅怀难解,可郁达夫虽作《沉沦》却从不沉沦,一支秀笔始终活跃在救国前线,这般对比,自己是何等相形见绌?! 他撑着床榻站了起来,走到窗边望空中流光溢彩的水镜,仿佛望见郁达夫一颗赤心。 他喃喃自语:“笔可为刀……” 柳宗元轻轻呼出一口气,神色似有震动:“我小看郁达夫了。” 他有悲哀,却难凉热血。 太极宫。 李世民也是意外:“竟是个血性文士。” 在苦楚中沥出热心,有文人笔,也有兵士气,他为之前草率的看法道歉。郁达夫不是重压之下的郁闷文人,而是文竹节士,秀拔挺立。 未央宫。 刘彻眸光微动:“郁达夫还有军士之才。” 那《估敌》文,非有远见卓识不能写。他摸了摸下巴,想起楚棠顺便的那一句: “《论持久战》,听来似是一本兵略之书?” 他神情又凝重了几分,微微沉吟:“那伟人,果真不是一般词人。” 诗词已经是上佳之笔,还能写出兵略要论,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 第50章 故都的秋结尾+琵琶行序 【郁达夫也为我党提供了许多援助,这样的人,是民族的义士,却是敌人的仇雠。由于汉jian告密,日本宪兵开始全面调查他,郁达夫不得不开始流亡。 1945年8月29日,他被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此前的8月15日,日军已降;9月9日,于南京举行签字仪式。天光似欲晓,他却无法得见。1952年,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怎会如此?” 苏辙不受控制地睁大眼睛,“明明已经胜利了啊!” 苏轼亦是摇头,语带叹息:“寇贼本性,即使败局已定,也要困兽犹斗,将那些义士赶尽杀绝。” 可叹郁达夫,为抗战奔走半生,却无法回到胜利后的国土。 唐朝。 李贺阖眸:“虽非马革裹尸,亦是为国为民,死而后已。”他佩服这样的文士。 另一边,白居易忽然起身,将房中的纸笔俱拿了出来,神情郑重地铺纸研磨。 对面的元稹奇道:“乐天兄你这是做什么?” 白居易一手拉着袖口研磨,一边答道:“此等义士,当为之赋诗一首。” 元稹看了他一眼,打趣道:“不怪人家抢了你的位置?” 白居易停下手,摇摇头笑道:“戏言罢了,郁达夫有好文章,更有卓绝风骨,一介文士捐躯国难,实是难得之英豪,令人感佩,我让贤让得心服口服。” “乐天兄何必妄自菲薄,”元稹笑了笑,接着道,“不过你所言甚是,义士高古,我也来为他赋诗一首,略表敬意!” 白居易心情甚好,奉笔而上:“好,我二人同作!” 一旁的白行简看了看兄长又看了看兄长的好友:“那,我便为他作一篇传奇吧?” 没有人听到这样的事迹能不动容,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怀。 未央宫。 刘彻愤愤地一拍桌案:“日本寇贼可恶如斯!那汉jian是什么意思,汉人的jian贼?” 他甚至无暇为后世自称“汉人”而高兴:“身为汉人不顾袍泽,竟帮着异族残害同胞义士,这等小人朕见一个砍一个!” 代入以下大汉与匈奴开战,有大汉子民暗通敌国谋害军将,汉武帝觉得肺都气炸了。 咸阳。 嬴政心下也略有感叹:“战胜之后犹被除之后快,郁达夫为抗战之助力,必不只楚棠话中所叙寥寥。革命烈士,是指那些为抗战牺牲之人?” 李斯道:“‘革命’一词,出自《易辞》;烈为火猛,又有刚直、坚贞之意,此谥倒也恰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