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56节 (第2/3页)
,自然也不全然归结于时代。 有传统风致的影响,又有身世心理使然,还有异国美学的渗透,更兼时势的风云激荡。这四点统一于一个文本之中,形成了《故都的秋》独特的韵味表达。 或许因为年龄原因,我们现在还有些难以理解,可人生之悲凉,不理解未尝不是好事呢?且记取他的文字吧,或许有朝一日,你会有突然被击中的感觉。 好啦,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来看段视频放松一下。】 图标点开,悠扬的音乐传来,映入眼帘的是碧瓦飞檐、雁塔高耸,红叶染遍山林,两辆已然眼熟的“铁盒子”在林荫道中相对驶过; 金黄的银杏叶铺满校园,石桌旁游人悠闲地品茶,含笑注释着一个幼童捧起满手黄叶,往空中一撒;白墙黑瓦,舟舸过桥; 长城在山色里巍峨、稻浪于秋风中翻涌、累累硕果飘香在枝头,又被喜笑颜开的农人摘入筐中…… “真美啊……”有人情不自禁地感叹。 这不是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但却是那样蓬勃、夺目,令人神往,竟是将万古的悲秋情绪都荡去似的。 柳宗元的心情忽然开阔:“梦得兄,我懂你的诗了。” 也懂了那个人的诗,万类霜天竞自由,秋,也可热烈。 太极宫。 长孙皇后看着水镜里帧帧闪过的画面,目露神往:“若是看得这般秋景,郁达夫想必不会那般悲凉吧!” “是啊,”李世民轻笑,难得感慨不已,“后世曾遭沦亡,却能驱除敌寇,克复神州,有如此欣欣向荣、百姓乐业之景,后人总说大唐盛世,与后世一比,却是相形见绌了。” 未央宫。 刘彻眼红完那灿灿稻谷与宽阔广路,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楚棠说她处在2023年,1945年日本投降,其间相距不过78年而已!” 卫青等人如遭当头棒喝,猛然回过神来:“百年不到,他们的国家竟然变成了这般模样!” 咸阳。 嬴政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暗自沉吟:“短短78年,故都换新貌,后世王朝,怎么会有这样的惊天伟力?”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这是航拍中国里的秋景图,大家看完有什么感想呢?壮美山河,处处是风景。郁达夫独爱故都北平的秋日,大家又会对哪里的秋天魂牵梦萦、感慨遂深?我们这次的作业,就是请大家模仿郁达夫的笔调,写一篇随笔,分享你眼中的秋,字数不限哦~这篇课文就讲到这里,有问题后台私信,喜欢的话一键三连,我是楚棠,下节课再见!】 嗯…… 苏轼迟疑了一下:“模仿郁达夫的笔调,是要我等写那新文学?” 苏辙艰难微笑:“似乎,是的。” 文章大家韩愈颇觉棘手:“那新文学看着是平易,但若要写,却是有些难于下笔啊。” 还是古文好,多简洁,怎么不让写古文,他能一口气写三篇! 白居易同样迟疑:“诗可俚俗,但这新文学的文法,我等却是生疏得很啊。” 三国。 向来积极交作业的曹植第一次想逃掉,有个词语叫东施效颦,他不想做东施。 现在他们反倒感谢起楚棠说字数不限了,若限上字数,怕不是更令人头疼。 万万没想到,对后世学子来说极为平常、极好应付的一次随堂作业,竟是令不少文坛大佬踌躇不已,唯一有共鸣的,可能就是“字数不限”这样的福分吧! 当然,也有例外。 明朝。 冯梦龙摩拳擦掌:“我也来试试这新文学的笔法。” 敢于接受民间新事物的冯大手早就对新文学十分感兴趣了,这个作业简直正中他的下怀。不仅是写秋,他还盘算着尝试用后世的文法写写话本子。 毕竟这种语言,看起来真的很方便。 清朝。 曹雪芹也有些跃跃欲试,不过他走了个偏锋,他不想模仿郁达夫的,他想模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