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3章 (第2/2页)
民忍不住哭了出来,他说不清自己是在哭杜甫的经历,还是在哭百姓的惨状,这都是他大唐的子民啊! “李隆基,枉为人君!” 夔州。 年迈的杜甫听水镜提起王师,忍不住佝偻着身子,眼中落下浑浊的泪水。幼子的夭折一直是他心中的隐痛,而家中的惨状与路上所见之景重合,更加使他场内煎熬。可是,当时的自己怎么会想到,那路有冻死骨的景况,竟然只是寻常的序曲呢? 【大家会发现,杜甫的诗已经有了微妙地转变,少年意气潜藏了,注入了深沉的悲哀,以诗写史的创举开始了,文学史再次辉煌。 《五百字》中的惨状已然触目惊心,而彼时的杜甫没有想到,他往后的诗里,会记录更多悲哀。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承平百年,内地不闻兵戈之声,一时竟无力抵抗,河北、洛阳,长安相继失陷,李隆基与杨贵妃仓皇逃窜,煌煌大唐,大厦忽倾。】 太极宫。 李世民霍然起立:“长安丢了?李隆基跑了?!大唐军队竟如此不堪一击!李隆基个混账到底在做什么?!” 咸阳。 嬴政甩袖:“废物。” 始皇帝起自乱世,征伐六国,无法理解这种被叛军逼得落荒而逃的行为,他觉得迷惑: “楚棠曾说那唐朝是盛世,即使李隆基昏聩,也不至于被叛军压着打,怎么会陷落得如此之快?” 难道是纸糊的盛世不成?他陷入沉思。 兴庆宫。 李隆基又惊又怒:“这不可能!不可能!什么叛军能攻入长安,朕的军队是吃干饭的吗?!” 高力士赶紧上前安抚:“陛下息怒,一切为时不晚,如今还是天宝初年啊!” “对,一切还早,”李隆基反应过来,他此时还没有全然昏聩,皇权危急让他迅速清醒过来,立即道,“目前是要搞清楚上面说的安史到底是谁。” 高力士也在思考,叫安史的人没听说过,但如果安史是两个人……他忽然灵光一闪:“陛下,莫非那安字,是指安禄山?” “安禄山?不可能!朕之前才封他为平卢节度使,他对朕忠心耿耿,多有孝敬,怎么可能谋反?” 作者有话要说:1.嫫母衣锦,西施负薪——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 2.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杜甫《莫相疑行》 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真的太惨了,写得想哭嗐,感觉怎么写杜甫都是浅薄,他太伟大了。 4.一山不容二甫是在评论区看到的阴间笑话hhhh大家都太有才了 第38章 登高5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