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6章 (第2/2页)
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到处是花色凋零,翠叶零落,好景尽数衰残,如此秋日,又有什么可值得眷恋的呢?” 苏轼听完提问,饶有兴趣地对着弟弟说道:“写秋名篇,古已有之,我倒是觉得刘梦得那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最得我心。子由你说,那故都的秋,是怎样入了郁达夫的心?” 苏辙有些无奈:“兄长又要考我。” 苏轼笑眯眯,聊天的事,怎么能叫考呢? 苏辙顶着自家哥哥含笑的眼神,只好答道:“后世文章用语直白,依我所见,他所谓故都之秋独特之处,在于清、静、悲凉之感。” 话音刚落,便见水镜中的画面上出现了首段的文字,苏辙所提到的那句正好标红: 【是的,在郁达夫看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苏轼看着苏辙笑了起来:“子由果然答对了。” 我弟弟真厉害! 苏辙:……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已经不是稚童了,有眼睛都能看到好吧!苏轼装作没看见弟弟的怨念,盯着水镜上的文字开口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句话似为强调,但……是不是有些不够简练?” 他默默将那句“啰嗦”换了一个说法。 苏辙经他说也发现了:“后世为文,倒也不嫌繁复。” 不是说写的不好,是真有点不习惯。 【这里,郁达夫特别点出了北国的秋,因为北国的秋有如上特点,所以他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赴。杭州是南方,青岛是北方,按理说能饱赏北国的秋意了,但郁达夫没有停驻,而是继续向北,去到了北平,为什么? 很显然,在他看来,北平的秋味更浓,青岛的还差点意思。 所以说,这里作者不惜笔墨,写“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恰恰照应了那句“不远千里”。杭州→青岛→北平,三个地名的转换,本来就暗含奔赴、寻访之意,也就更衬出了作者的眷恋之情。】 水镜下的众人一齐沉默。没错,这种感觉他们已经很熟悉了,先前听《短歌行》时就出现过。 “这大概就是楚棠经常提到的,阅读理解吧?” 嗯……好像一下子更能领会这四个字的意思了呢! 未央宫。 刘彻将溜到嘴边的“废话”咽了回去,转而开始关注文中提到的地名:“杭州、青岛、北平,只知南北,不知具体可对上今时的何地?” 太极宫。 后面的李世民多掌握了一个信息:“开皇九年,隋文帝改钱唐郡为杭,吴山越水确为典型的南地风光。青岛与北平俱在北地,天子守国门,北平莫非是幽燕之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