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_第123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3章 (第1/2页)

    诸位帝王眼神一凛:要说到了!

    【郁达夫出生在什么年份?光绪二十二年,两年前,是甲午年。一场海上战争,让日本发现中国的虚弱,也让中国从天朝上国的梦里醒来,割地、赔款,在以后更是家常便饭。

    日本曾经需要向我们学习,处处仰望我们,谁能想到,形势会有这样的翻覆呢?作为弱国子民的郁达夫在日本受尽歧视、侮辱,而他甚至不能反抗,因为他的国家,确实就是那样孱弱。这种孱弱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后来郁达夫在作品里写,“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

    嘶~

    诸天万朝的众人倒抽一口凉气。

    太触目惊心了。

    可楚棠仍在继续:【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其时,东三省国土已失,华北势微,北平亦在飘摇之中,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郁达夫心中不能可能没有触动。同一时期,他另有两篇散文可以佐证作意:

    “……原因是为了映霞还没有到过北平,想在没有被人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这有名的旧日皇都。”

    映霞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这一次他是带着妻小出游的。

    另一段说得更直白:“……,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做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是的,时代风云里的文人并不能独善其身,他已经感知到了国家日渐衰飒的气息,并在文字里流露出隐忧。孱弱的国家、衰飒的时代,震动着一个救时文人的心,文中反复提及北方、北国、北平、故都,或许正有不可言说的时代意义,对故都皇城的眷恋,可能也潜藏着对国家的眷恋。而那些清幽的、静谧的、悲凉的、衰飒的景物,或似倾颓国运,或似飘摇己身。繁华落尽,满目沧桑,原来在“故都”二字上就可以品味。

    时代的苦闷当然不能概括一个文人复杂的作意,但知人论世,我们很难说这篇文字中毫无苦闷。】

    沦亡的哀歌。

    短短五个字重重敲在了众人的心头。

    南宋。

    范成大寓居乡野,眼中有泪:“邦国不振,其民能如何?”

    他想起如今的大宋,偏安江南,在金人的铁蹄下卑躬屈膝,连带着宋人都被金人□□压迫,国家的悲哀怎能不浸到诗文里、小民中?

    东晋。

    王导与南渡的诸望族正在新亭之中对饮,郁达夫的话引起了他们深切的共鸣:

    “风景不殊,山河有异,民何其困矣!”他们在北人的面前,又哪里抬得起头来?

    周侯中忍不住泪下,同坐诸人也停下饮酒,暗自抹泪,哀切的气氛弥漫周围,国破之爱,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