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4节 (第1/2页)
“不可,不可,怎么可以要老夫人的钱,我家有得是钱。” 秦良玉心里叹息,多么淳朴的一个人,啥都给你说,但是不知道财不外露的道理吗? 一番拉扯后,王老七最终还是拿了秦良玉的小红包。不过作为回礼,王老七便邀请秦良玉一行人吃个便饭。 王老七的内人正在坐月子不方便出门,王老七便委托邻居帮忙买菜买酒招待秦良玉。 酒过三巡,秦良玉又问道, “主人家,今年的收成如何啊?” 王老七的老脸上全是笑容, “好好,小老儿被孙传庭大人安置在襄阳,又被赐予了十亩良田,这马上就要秋收了,估计能收个二十多石的稻米。” 秦良玉又不动声色的问道, “那今年朝廷的赋税要交多少啊。” 王老七当即说道, “没有赋税啊,朝廷免了整个湖广三年的赋税。而且现在没有徭役,没有其他苛捐杂税,还没有人头税,所有的税收全部计算在田亩里面,这叫摊丁如亩。” “听黄河北面的人说,现在朝廷每亩地征二钱,这和以前比起来很少很少了。” 秦良玉点点头又说道, “主人家,老身给你说个事,你以后可不要见人就和他们说你有钱,要知道财不外露。” 王老七笑嘻嘻的点头, “感谢老夫人的提醒,小老儿知道了。不过小老儿的钱可都存在大明银行,就算有人惦记,他也得不到啊。” 告别了王老七,秦良玉一行人再度北上,进入河南地区。 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河南渐渐恢复了一点人气,但是不足巅峰时期河南的十成一。 现在进入九月,农户也开始慢慢的收割麦子。 看着一望无垠的麦田,秦良玉的心里是一种踏实的感觉。 但是还是有很多上好的农田被荒废,秦良玉看着那是心如刀绞啊。秦良玉知道这河南是人口损失的太严重了,不然这种良田怎么可能被荒废。 路过开封府朱仙镇的时候,秦良玉一行人停下来休息,秦良玉好生打量了一下朱仙镇。 崇祯十五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朱仙镇之战,官军大败,当时大明危如累卵,大厦将倾。 秦良玉还是找了一户农家讨水喝,顺便了解了一下这家人的详情。 这个主人家刘三是个正儿八经的的河南人,还是那种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活下来河南人。 第476章 秦良玉游记2 只见刘三说道, “老夫人有所不知,崇祯十三年后,咱们开封府就开始战乱频繁,李贼几次围攻开封。” “就我们朱仙镇的农户被李贼抢,李贼抢完又被官军抢,那几年可真是一个惨啊,没有一天是吃饱过肚子。” “好多老乡都逃离了老家,就我们这村子原来有三百多人,最后逃得就剩下十几个人。” “还好咱聪明,在家后面挖了一个地窖,李贼官军来了一家人就往地窖里面钻,才幸免没有遇难。” “原本咱家十口人,饿死了四个,病死了两个,现在只剩我们四口人。” “原本以为这辈子是没有希望了,没有想到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大人兵进河南,把李贼给吓跑了。” “那时候官军纪律严明,不劫掠百姓,我们才敢出来耕作。” “崇祯十六年底,新任的河南巡抚黄道周大人上任河南,朝廷也免了我们三年的钱粮。” “黄道周大人向朝廷申请了大量的牛马借予我们耕种,咱家当时分了两头马,这有了拉犁的畜生耕种的效率就高了很多。” “就今年咱家四口人耕种了三十亩的土地,我的乖乖勒,今年最少就要收获三十石的麦子,咱老刘家就从来没有这么富裕过。” “老夫人要是再南下路过咱朱仙镇可要到咱老刘家老做客,到时候咱老刘请老夫人吃又香又圆的大白馒头。” “好了,就不和老夫人继续叨扰了,咱老刘还要去收麦子,老夫人一路顺风,回南方路过记得到咱家吃大白馒头哦。” 看着刘三匆匆的背影,秦良玉露出欣慰的笑容,还对着身边的孙子马万春说道, “看到守护的大明如此,老身真是欣慰之至啊,走吧我们过黄河。” 相对于河南的人烟稀少,这黄河北岸那真是人烟稠密,一个小镇人都不少。 秦良玉一行人很快便进入了北直隶的大名府,只见熙熙攘攘到处都是人群,不管是农地还是小镇。 马万春不由问道, “祖母,这河南很缺人啊,到处都是废弃的农田。这河北却是到处人满为患,为什么他们不到河南去种地啊。” 秦良玉也很疑惑,路过一个小镇,秦良玉问了一个当地的农户赵大。 “老人家你们家有几口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