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3章  (第2/2页)
处的各朝代观众叹为观止。    连rou包豆粥都不愿意吃,那还要吃什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吃rou包都吃不上。    但徐雪筠是真不喜欢一大早上吃这个,觉得rou包太油,豆粥太难喝,最后央求着刘姨给她摊了个西葫芦鸡蛋饼,配了一杯冰凉的草莓牛奶。    rou包也没浪费,本来就给她留了一个,苏轼两口就塞完了。    徐雪筠还没醒神,李白他们急也没办法,撑着脸看她慢悠悠的嚼着,嚼着嚼着还像嚼累了一样叹了口气。    朱元璋摇头。    这孩子要是放到他小时候那个年代,都活不下来。    难养活着嘞。    哪家小孩不是有啥吃啥——有的吃就不错了。    吃完早饭,徐雪筠打着哈欠带着他们下了地。    今天他们要去摘点梨回来熬秋梨膏。    诸葛亮他们还问徐雪筠觉得什么东西产量多。    徐雪筠当时想都没想:“豆角啊!”    一到下豆角的季节,好家伙,她家的豆角吃都吃不完,送都送不出去。    吃的她一听豆角两个字都反胃。    说着徐雪筠就准备带他们去摘豆角——刚好走的时候全都拿走,一点也不要给她留。    上年晒的豆角还没吃完呢,再不摘她奶奶又要晒豆角了。    拿走,都拿走!    第45章    很多人其实对豆角的产量没什么概念,因为基本上都是屋头屋后种一些,知道多,但到底有多少呢。    把其产量数据化就很直观了。    杂交水稻亩产在1000斤到1500斤之间,而豆角亩产却在2500斤到4500斤之间。    “两千五百斤到四千五百斤?!”听到这话的人无不震惊,却也有人连声反驳,“我家就种豆角,怎得没有那么多的斤数?”    豆角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人平日里自然也吃过豆角,新鲜的豆角,酸豆角,或者冬日的干豆角。    可谁也不知道豆角的斤数如此之多,对视一眼,纷纷都觉得不对劲,想着是不是徐姑娘记错了,决定等到豆角地里再说。    直到看见了那一大片一大片,好像能把人都埋进去的豆角。    徐雪筠家里的豆角搭了架子,看着比徐雪筠还高几厘米。    徐雪筠今年也是第一次来豆角地里,比了比:“好像留的空小了点。”    当时播种的时候她倒是来了,听人聊天说她们地里的肥力好,豆角可以种的稍微密一点,就每隔五十厘米放一颗种子,也就是行距五十厘米左右。    但是豆角架上现在爬满了豆角藤,下面又挂着密密麻麻的豆角,说的倒是没错,因为肥力好,所以豆角没有减产,可以人就有点进不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