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4章 粉墨登场(八千字大章)  (第2/5页)
个运输的问题,就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    可问题是,他能有什么招数?    “姐夫,这个事一下子我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不过,容我几天,好好考虑一下。实在不行,设法与长文兄联系,看看他能有什么好办法。    他人面广,家族大,可能会有一些主意。”    “恩,我也这么以为,准备明天一早让巨业叔走一趟雅阳,拜访一下陈县令。”    邓稷知道,曹朋并非推脱。    而是这种事情,的确麻烦,不可能~下子就想出策略。    步莺也非等闲之辈,他都为之头疼,况乎曹朋?哪怕曹朋能想出办法,也需要一些时日思考。    邓稷给曹册满了一杯酒,轻声问道:“阿福,主公究竟是什么意思?”    “嗯?”    “我是说,这要把你关到什么时候?”    曹朋闻听,搔搔头,露出一抹苦笑。    “主公心思,其实你我可以猜度出来?    我这次祸事有些大,估计主公也很为难。不过我想,应该不会有性命之忧”,否则主公早就开口。之所以现在闭口不言,恐怕也是在等待机会开脱。姐夫,你莫担心。我若是被处以极刑,伏完也好受不了。现在,我们两个是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虾,我死,他也要死;他活,我必能活。嗯他伏完,堂堂国丈,我换他一条命,不吃…”,嘿嘿,陛下也不会眼睁睁看着伏完被杀,所以早晚会给出决断。主公现在,恐怕是在等陛下的主意,而后行动。”    邓稷脸上,露出一丝隐忧。    “就害怕,夜长梦多!”    举起酒杯,曹朋与邓稷邀酒,而后一饮而尽。    窗外,明月高升。    皎洁的月光,透过小小的窗子,撒进牢室。    牢室外,是一座莲池。夏夜时,莲池里的池蛙呱呱鸣叫,声音此起彼…”    “姐夫,你这次回来,可有安排?”    “恩,我已见过…”尚书,在家中停留三日之后,便会前往梅山,出任梅山长。”    “只是梅山长?”    邓稷一笑,“还兼一个行军司马的职务。”    “谁的行军司马?”    “文长。”    “魏大哥?”    邓稷点头道:“是啊,就是魏延。    他如今任梅山校尉,领军驻扎梅山之畔。    苟尚书说,我和文长曾经合作过,又是旧识,所以让我与他一起出镇梅山,以保护粮道安全。”    曹朋想了想道:“若是魏大哥,那倒不会有太大问题。”    “是啊,没想到文长如今,也成了一营校尉。”    魏延是秩千石的校尉,比曹朋的越骑校尉,低一个品级。    秩千石,月俸九十僻;比两千石,月俸一百科,二者之间,差十讲俸禄,所以差别并不算太大。可只有进入比两千石,才能称得上是朝廷大员。魏延现在,已经触摸到朝廷大员的门槛。    想想,也颇不容易。    他当初一介白丁,随满宠部下。    短短四年,能做到这个地步,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    提起魏延来,邓稷也不禁笑了……    当年,他们因为种种缘由,成为袍泽。那时候,魏延不过是一个都伯,而他则是头阳屯的节从。现在……    邓稷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这时间,过的可真快!”    “恩,很快。”    曹朋眼中,流露出迷蒙之色。    两人沉默良久,突然间呵呵的笑起来。    也随着这一笑,搁在邓稷心中的那一抹隔阂,似乎烟消云散。    “夜了,我先回去。”    “!”    “有没有什么需要?我明天来看你时,给你带来。”    曹朋想了想,拿起一本书,“我这些天在看蔡邑先生的《灵记》,颇有感悟。能否帮我找来《东观汉记》全书,还有蔡先生的著作?还有,能否帮我找来《酸枣令刘熊碑帖》,我想临摹一下。这些日子,一直都没有联系,这手都生了!若回去被月英考核,必会责备。”    灵记,是《东观汉记》的一篇。    这东观汉记,记载了汉光武帝只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编撰于东观,故而得名。    这本书,是经过几代人修撰才成书。    初,汉明帝命班固陈宗等人共撰《世祖本纪》,而后班固等人又编撰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为列传和载记,共二十八篇。这也是东观汉记的草创时期;到安帝时,刘珍李尤等人又续撰纪、表、名臣、节士等篇,从汉光武帝起,至永初年至,更名为《汉纪》。    此后,东观汉记又经历了数次续撰,至汉灵帝时而终结。    蔡邑、杨彪、卢植等人,是最后一批续撰者,补作纪、志、传数十篇,延伸至汉灵帝…”    在后汉书未出现时,史记、汉书和这部东观汉记,本称为三史,为许多人所习读。    三国演义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片段:董卓死后,蔡邑为董卓…”,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