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sao_第三百四十五章 是拿来还是排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五章 是拿来还是排外? (第2/4页)

的传播也由此在大明打开局面,这自然遭到佛教徒和信佛的官员的忌恨,沈榷曾拜在杭州栖云寺莲池大师座下为俗家弟子,反对天主教尤为激烈,他就主张将西方传教士全部驱逐出境、信徒一律罚作苦役,这沈榷是个极端保守并且偏激的人——

    “张相公,武定桥到了——”

    船头的薛童欢快地叫了起来,跑进船厅问张原:“张相公,我们先回幽兰馆吗?”

    张原就请黄尊素陪金尼阁说话,他走进舱室对王微道:“修微先回幽兰馆看看,我现在要去礼部衙门,不,先去拜见焦老师。”

    王微应道:“好。”又问:“那相公夜里来旧院吗?”

    张原道:“若过了二鼓没来,你就不要等。我肯定是有事耽搁了。”说着,伸手摸了一下王微的脸颊,光洁如瓷釉。

    王微嫣然一笑:“那我等相公到三鼓。”

    姚叔早已收拾好行李,与薛童、蕙湘在武定桥上岸。王微最后下船,看着十八举人四条船鱼贯从桥下过,仰头看天,轻声自语:“这天是要落雪了啊。”

    ……

    张原诸人在止马营埠口泊下,这时已经是午后申时三刻,张原让金尼阁和那孙姓教民留在船上,他与大兄张岱。还有黄尊素、文震孟去澹园拜见焦竑,黄尊素去年在南监曾被祭酒顾起元指派到澹园助焦竑编著《国朝献征录》,而文震孟曾听过焦竑讲学,算是焦竑的半个弟子,所以要前去拜见,其余范文若人等就不冒昧登门了——

    到得澹园,那应门老仆喜道:“张公子来了,我家少爷方才还说起张公子呢——少爷。少爷,山yīn张公子到了。”

    澹园茶厅很快走出三个人来,居中是焦润生。大笑道:“介子,我料这两rì你该到南京了,哈哈,文起兄、真长兄,你二位也一起来了,好极。”

    边上两人是罗玄父和阮大铖,阮大铖高中应天府乡试第十九名,九月回了桐城一趟,又赶回南京,要与张原、焦润生等人同道赴京应试——

    略一寒暄。焦润生领着张原三人到后面藏楼见其父焦竑,七十六岁高龄的焦竑依然jīng神矍铄,见到张原、黄尊素、文震孟,很是愉快,拾起案头一卷《焦氏笔乘》对张原道:“你的翰社局甚好,这我看了一遍。只有两处错字,其余纸张、刻印俱jīng。”

    张原道:“这两处错误学生也看到了,已经令局重新刻版,还没印出来,翰社局今年凭借刊印老师这两卷名声大振啊,不然一个新创的局很难立足。”

    焦竑听张原这么说,大悦,博学大儒也很在意自己的卖得好不好啊。

    张原随即向焦老师说了方才在聚宝门看到的那一幕,并说王丰肃那两支火枪是他托王丰肃从泰西带来的——

    焦竑奇道:“你要鸟铳作甚?”

    张原道:“那两支鸟铳是泰西最新式的燧发枪,学生是想以此来改良我大明军队的火器。”

    焦竑赞道:“很好,你与徐子先可谓是不谋而合,都是想借泰西人的智慧来为大明朝子民谋福利,徐子先在天津卫试种番薯、玉米和土豆,想在西北贫瘠干旱的土地推广栽种,他上月还有信来,他已知你乡试抡魁,请你入京赴试途经天津时务必与他一晤,他说渴盼之至啊,哈哈,你二人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却能如此意气相投,实是罕有。”

    张原含笑道:“师出同门嘛,徐师兄我是一定要拜会的。”心道:“师兄徐光启是我少有的同志,有徐师兄在,吾道不孤。”

    焦竑知道张原向他说燧发枪事的用意自然是要请他帮助解救王丰肃,说道:“南京礼部侍郎沈榷是六月上任的,礼部尚李维桢九月中风不能理事,南京礼部现由沈榷掌部事,沈榷此人颇想有一番作为,他对天主教徒蔑视佛法、不拜祖宗、不敬孔子极为不满,屡次申斥,这次是抓到王丰肃把柄了——”

    张原道:“然这把柄却是因学生之故,学生是一定要向有司申明的,还请老师从中斡旋。”

    焦竑道:“沈侍郎与我有点交情,我可以把沈侍郎请来商议,但我有一言,张原你要转告王丰肃这些耶稣会士——”

    “老师请讲。”张原恭恭敬敬道。

    焦竑道:“因徐子先之故,老夫对天主教义略有了解,并无甚jīng深高明之处,只其天文历法、术数机械颇有可观,我所重者就是他们的格物致知之学而非他们的教义,想必你也是——”目视张原。

    张原道:“是。”

    焦竑点点头,继续说:“但这两年来王丰肃在南京传教过于张扬,他在正阳门内建了新教堂,巍峨宏丽,公开举行各种天主教仪式,男女教民时常聚会,读经祈祷。甚至捧着神像招摇过市,已引起很多官绅和民众的不满,更有甚者,此前天主教民依然可以祭祀祖先、祭拜孔圣。但现在都禁止了,信天主就不得祭祖祭孔,也无怪沈侍郎这些官绅极为不满了,当年利公在世,天主教这些都是不禁的,利公称得上是泰西大儒,学问渊博。气量恢宏,不是王丰肃这些人能比的——”

    张原心道:“利玛窦是非常有远见的,对大明现状看得也透,知道在儒佛道并行千余年的中国传播新教之难,所以一向是科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