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1/2页)
    
第六章
    南城那件事并没有在公众视野停留太长时间。    八卦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何况层出不穷的各类新闻总需要在社会生存,过平常日子的普通老百姓哪里又有那么多精力去盯住其中一件?    唐绵同样也是如此。    她被日子推着,一天天的不断向前走。    几天后,唐绵和刘女士口中的赵家公子约在蓉城一家很出名的私房菜餐厅见了面,二人相谈甚欢。    离开时,是唐绵将赵公子的轮椅顺着青石板推到门口。    两人谈菜色,谈旅行,谈画作。    唯独没谈到唐绵感觉刘女士所期望的情。    再过了好几天,这年八月的最后一个礼拜二,唐可做东,约自己和刘女士去府南河边的香格里拉吃早茶。    在堂姐话里话外反对刘女士去找赵家时,唐绵突然就想起了叶引那句话    坦白自己认识黎靖炜,这样可以省去中间的很多麻烦。    可引子虽然了解刘女士,但是绝对没有唐绵清楚自己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现在蓉城究竟是个什么局势,她还没摸明白。    再者,她从不认为,自己和黎靖炜之间,已经熟悉到了不需要走程序的地步。    刘女士跟好多人都处不好,就连和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算亲近,可偏偏同唐可母女俩的关系好得不得了。    甚至,唐可结婚生子前没在家族企业锦丰工作,反而给刘女士做过一段时间的秘书,所以她二人一直相谈甚欢。    而唐绵根本插不上话。    对于刚刚的犹豫,则终究是没有开口。    锦丰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企业,由唐可的外公和几个舅舅于改革开放初期创建,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某爱国企业。    唐可的mama不仅是老爷子的独女,更是幺女,自然是倍受父母、哥哥的宠爱。    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着,流淌着。    唐绵未在内地高校学习过,所以有种种差异正在等待她一个一个地去适应。    完全,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这种思维方式、处事方式随着生活环境的被迫快速改变,让人觉得费力又伤神。    当与同届其他老师带的学生吃饭时,她才得知人家几乎已经人手一篇以上的核心期刊,甚至有人手上的课题都进入中期考核,她才知道自己跑得实在是慢了好几个半拍。    她不算是特别好强好胜的人,但眼前的差距是明显的,她也不能让自己落后得太多。    近期到季老办公室与他讨论文献、研究课题,然后被带着和几位期刊的编辑吃饭了解政策的日子,着实帮了她不少。    可能每个师门培养习惯不一样,季老的夫人也是A大法学院的教授,两人带的学生几乎是混的。    也就是说,即便方向不同,也没管那么多,事情来了,大家一起用。    比如,师母做实务,是内地某红圈所的高伙,新入师门的同学总是免不了要去师母团队接受一下高强度的实务训练。    由于唐绵算是仍有工作在身,才免去了这一环节。    但师母已经敲定唐绵来帮她主持下一个课题,具体内容因为还未正式立项,也就还未收到进一步的通知。    转眼快到九月,高校正式开学了。    季老这学期给本科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唐绵做了他的助教。    旁听两次之后,也对内地的教学模式有了粗浅的了解,也利于她自己进一步做调整。    中秋节那天。    午餐时分,唐绵提着刘女士提前准备好的月饼礼盒,赶到爷爷奶奶位于郊区的别墅,与唐爸爸一家人、大伯父一家人吃了团圆饭。    下午,她便匆匆赶往机场准备回香港。    第二天一早,亚太总部开例会,唐绵得汇报最近海达蓉城办公室的相关行政事项的处理情况。    就像她同季老讲的那样,自从转调蓉城后,她开始逐渐脱离实质业务。    可资本家永远是资本家,既然意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