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九十七章 淮煤构想(一) (第2/2页)
,新浦造船厂工人聚闹事件经葛永秋牵头调查做出最后的结论,徐福林被直接免除副县长职务。 造船厂改制,资产整合进恒洋船舶重工。 恒洋船舶重工由恒洋船舶、新浦开发集团、梅钢集团联合注资三亿,总投资六亿,在新浦西山岛高起点投资建一座可修造三万吨级船舶及海洋工程平台的干船坞。 恒洋船舶重工的干船坞建成之后,新浦的年造船能力将直接突破十万吨,但由于宝和集团在西陂闸港抽资十五亿、同时建造两座大型干船坞的宝和船舶重工项目启动在前,恒洋船舶重工项目启动也就显得有些平静甚至平淡。 虽然宝和船舶重工项目的风头一时无两,包括船舶工业配套产业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在内,拉开西城区快速发展的序幕,但陈宝和、虞成震、戚靖瑶等人却无法因此就得意洋洋,认为就能盖住梅钢的锋芒。 沈淮回到徐城之后,徐东铁电气化改造及复线工程以及淮能集团提出的淮煤东出概念,就迅速传回淮海省。 一石惊起千层浪。 徐城以西地区,在历史上就以煤铁资源著称,汉初的铁官府就是徐城市最著名的文物遗产之一。淮钢、淮煤、淮工等一批省属重工企业,也是在淮西煤铁资源上成长起来的。 工业的大发展,国内炼钢产业从解放初年产几十万吨往一亿吨突破,嵛西的铁矿资源就显得供给不足,但远期储量超两百亿吨的淮西煤炭资源,虽然跟晋蒙等储煤大省不好比,但依旧有极大开发的潜力。 现在淮西市县煤炭资源主要供给省内,年开采量不足三千万吨,在这个基础上,开采规模即使再提高十倍,淮西煤炭尤能开采近百年。 只是在建国后,国内的重工业体系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发展,使得华北的煤铁矿藏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淮煤的开发长期受限交通以及外围地区工业发展不好等因素受到压制。 改革开发后,东南沿海地区最初以劳动密集性的轻工业发展为主,虽然火电用煤需求旺盛,但主要也是从华北沿海完善的港口、铁系统输入。 横穿晋北、冀北地区到秦皇岛的大秦铁,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现在每年差不多有近亿吨的煤炭资源经大秦线输出南下,淮煤依旧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 虽然经渚江航道有部分淮煤炭资源能往东南沿海地区输出,但总量有限,每年仅四五百万吨规模。 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工业体系正初步的从劳动密集型往资本、技术、能源需求多密集型的大工业体系转变,再加上民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进一步急剧增涨。 同时日韩等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煤炭量也同时在大幅增涨。 大秦重载线改造、晋煤东出南线工程,都是在这市场背景下浮出水面,淮煤离东南地区这么近,怎么可能不想着参与进来分一杯羹? 近年淮海省不是没有人提及“淮煤东出”这个概念。 淮海省甚至有一批专家学者提出要在淮西大建火电厂,直接就地用淮煤发电,然而通过高压输电系统,将电能输往江浙缺电地区。 只是受限于高压输电技术不成熟以及地方电网、供电系统利益关系复杂,这个概念的呼声虽然颇高,但短期没有实施的可能。 另外,高压输电系统的投资也绝对不是什么小数目,而且需要电力部门独立投资,资金的压力更大。 渚江航道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但渚江上游航道只能通行一两千吨级的运输轮,大规模的提高动力,一方面会使得有限的航道资源变得拥挤不堪,一方面运输成本及效率,都远不及通过铁将淮煤运抵新浦装船出港…… 徐东铁电气化改造及复线工程,配合新浦港的大规模建设,理论上能将淮煤东输规模提高到四到六千万吨,将淮煤年开采量提高到七千万到一亿吨。 而运输成本的下降及效率的提高,也将扭运淮煤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 相关的构想,省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不是没有人想到,没有落实下来,主要还是缺乏资金跟成熟的市场环境。 东华经济的崛起,掀起建设综合枢纽港的高潮,省内也提出大格局发展全省经济的概念,这时候能以淮能集团为核心,聚集三五十亿的资本,这些构想才具体变成现实的基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