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之风流人生_第六百四十章 战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章 战友 (第1/2页)

    招待晚宴后,沈淮与熊文斌等人还到酒店陪姚荣华谈事情。

    浦炼化项目以可行性研究课题的方式组织筹备工作,已有两个半月的时间。

    除了资金的问题外,国务院也意识到国内经济投资有过热的趋势,对大型工业项目的审批开始卡紧。

    稍大规模的地方炼化、地方钢铁项目,审批权几乎都从各省市收归国家计委,更何况新浦炼化打算直接上三百万吨原油炼化,更没有办法绕过国家计委的审批。

    渚南炼化从五十万吨提高到一百万吨,还是在开工建设之后才增补审报程序。这次没有给国家计委严打,说到底还是计经系内部照顾田家庚、徐沛的面子。

    在新浦炼化项目上,沈淮就不敢冒险了。

    徐沛是鲜明反对新浦现在就搞大炼化的,宋系内部想看这边好戏的人大有人在,要是新浦炼化再先上车后补票,拿不到批文就先动工,万一给国家计委当成出头鸟打,他求爷爷告奶奶都找不到门。

    现在只能说,通过各种渠道去疏通关系,让筹备工作能推动下去。

    “对了,要照普通官员来说,梅溪、新浦这几年取得经济建设成就,就已经相当耀眼了,”姚荣华笑着问道,“沈淮,你倒是有一种更急迫的心情在做事。要不是我一直都在关注这边,仅仅看报告的话,也会认为新浦、梅溪的投资过热,会有脱轨之虞。所以总行那边收缩这边的放贷规模,进行风险控制,我也没有办法替你们辩解……”

    “……”沈淮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各项数据陆续出台了,东华九六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百亿,三年翻了一番还多,这个速度不可谓不快。但要算人均的话,东华人均GDP九六年也就堪堪追上全国人均五千八百元的水平。再就全国范围来说,改革开改有十八年了,经济总量增涨了近二十倍,这样的成就不可谓不大。不过,就是增涨了近二十倍的经济总量,仍然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七分之一多些……”

    沈淮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梅钢刚出台了一项规定,就是限制员工的加班时间,控制员工一周工作不能六十小时。我跟外方的管理人员谈这个,他们觉得很不议。伦敦、伯明翰的工人,都在争取更少的工作时间,一周工作三十五个小时都嫌多,中国的工人怎么会这样?他们不理解的是,中国人实在是穷怕了。虽然有个别人觉得,张嘴待哺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明白:差距这么大,不拼命干活,能怎么样?”

    “穷怕了?”姚荣华听到这个词从沈淮嘴里说出来,忍不住摇头而笑,细想沈淮的童年不是那么幸运,但从少年时期开始,绝对跟这个词沾不上半点边。

    从酒店出来,沈淮也与熊文斌告辞,与陈兵回霞浦去。

    陈兵虽然早就离开霞浦工作,妻儿也到市里工作、读书,但他的老家在霞浦,老爹、老娘以及兄弟姊妹都在霞浦,他偶尔也会回老家去住一两晚。

    在车上,沈淮跟陈兵谈及靖海公的改扩建问题:“靖海公改建高等级公,才有加速发展沿海产业带的可能啊……”

    建沿江快速道,提的是沿江产业带的概念,重点发展建设梅溪新区跟西陂闸产业园区。

    这对东华市来说,显然是一条相对单薄的横向线列,主要经济发展只能辐射到唐闸区跟西城区两块,缺乏纵深。

    沈淮与熊文斌等人现在提沿海产业带,是想以新浦港为龙头,沿淮海湾往北面的新津、灶塘两县辐射,加强东华经济发展的纵深。

    不过产业带要发展起来,是需要大量基础建设进行支撑的。

    沿江产业带一方面是沿渚江北岸加快港口建设,同时沿江快速道、梅浦公建成,徐东铁东延线也开始施工,差不多把东华横向的交通框架拉了出来。

    不过说到纵向交通,就薄弱太多了。

    目前兴工建设的还只有霞浦县段的海防公,宽设计也只有十四米,远不足以支撑纵向交通干网。

    此前靖海公是连接灶塘、新津、霞浦三县的交通主干道,此时已经有些不堪重负了。

    而大型深水海港的投资规模更大,也根本不是新津、灶塘此时所能承担;所谓的沿海铁,还只能做远景规划。

    听沈淮提及要修靖海公,陈兵唯有苦笑以对,只说了一个字:“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