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1 (第1/2页)
上有三三两两出来打水或串门的人看见他们,立马热情的围了上来。 “哎呀,他三婶回来了!” “妈呀,这是你家慧兰吧?哎呀妈呀,这闺女咋长这么俊儿呢!” “他三大娘啊,知道你们赶路辛苦,快回去歇着吧,赶明儿个俺们再上你家串门!” 一一招呼过了乡亲们,马车没做多远就到了苏奶奶家门口。 苏大奎将一把钥匙递给苏奶奶,“三奶奶,俺妈天天都过来烧火,今儿俺去接你们之前,她才刚烧完,你们现在进去,保证炕还热乎呢!” 祖孙俩忙道谢,见苏大奎要走,苏奶奶还嘱咐他,说是给他们哥俩买了布料,明儿一早就给他们家送去! 苏奶奶家院子也不小,进了院子就是一溜长长的柴火垛,正房小两间,是凌远当地随处可见的板夹泥房。 这种房子以木头做框架,做墙面的时候以四角柱子为基础、钉上里外两排木板,先做出一个夹层,然后在里头灌上厚厚的草泥,木板外还要加一层板条加固,最后再用黄泥抹平。 板夹泥房简陋,保暖性能也不好,就是胜在取材简单,盖起来容易。 除了两间正房,东边一间向阳的木头窝棚是牲口棚子,不过这会儿里面什么也没养,只是堆了不少柴火。 正房前面西边位置还一间单独的木屋,面朝东开门,是专门放置杂物的地方,当地叫“仓房”。 苏慧兰正津津有味的看着院里的布置,那边苏奶奶已经打开了房门,一叠声的喊她进屋! 房子进门就是厨房,本地人都叫“外屋地”。迎面一个大灶台,前后两个灶眼,第一个灶眼上支着口大锅,第二个灶眼上盖着一块儿圆形的铁盖子,炉膛生火的时候,这铁盖子也能很好的散热。 灶台与东面大屋之间的隔墙砌成了中空的火墙,火墙又与屋里的火炕相通,每次一做饭,热气顺着墙里、炕里的烟道一蹿,屋里很快就烘热乎了,算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灶台烧火时的热量。 除了紧挨着厨房的东面大屋,厨房后面还一间小屋,两间屋子门上都挂着碎布拼成的门帘子,既挡风、又能避免做饭时油烟窜进屋里。 厨房面积不小,大门左侧的南墙上开了盏窗子,上头糊的窗户纸,窗户两边还挂了两辫红皮蒜和一串红辣椒。 窗台下是一个碗柜,碗柜上摞了好几个大小不等的笸箩和一只葫芦瓢。 西墙两边左右各钉了一颗钉子,上面扯了跟草绳,挂满了晒干的小白菜和被绑成一把、一把的干香菜。 干菜底下是一溜大大小小好几个泥瓦缸,除了水缸,还有酸菜缸、咸菜缸、酱缸,东北统称“三大缸”,一冬天的菜碗全指着这三口缸。 苏慧兰记得奶奶说过,太爷爷在世的时候有一手厉害的烧陶手艺,寻常河边挖出来的黄泥到他手里总能变得格外听话,村里人家的缸差不多都是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只可惜太爷爷的儿子们谁也没学会这手巧活儿,烧出来的缸罐不是用不了就是不禁用。 苏慧兰掀开其中一口体型最小的瓦缸缸盖,瞧着里面腌的黄瓜、辣椒、胡萝卜、豆角,红红绿绿的,看着就有食欲! 她捏起一根红彤彤的腌辣椒小小的咬了一口,一股鲜咸酸辣的汁水直冲口腔,还凉凉的直冰牙,这感觉可挺提神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