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八章 将归郑 (第2/2页)
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而周历则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这大致就如同这三代都是都有《易》,但是名称和首卦不同。 夏之《连山》以艮为首,殷之《归藏》以坤为首,周之《周易》以乾为首。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区别于前代,二是告知世人本朝和前朝所得的天命不同,所崇尚的德行也不同。 郑忽对此也没什么好说的,既入其乡则随其俗,带领大军尽快归国,让士卒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理。 郑国的士卒能与家人团聚,但是蔡国的士卒就没这么好运气,郑忽将邓城、召陵两邑彻底收入囊中之时,就已经传信告知郑庄公。 但是至今未见有蔡卒归国,郑忽估计自家老爹是存着恶心蔡侯一把的心思,以泄相会时的受辱之愤! 这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传出去名声也不好听,会给人一种小肚鸡肠的印象。 “看来自家老爹的小孩子脾气又发作了!”郑忽心想。 也不怪郑忽这么想,谁能想到作为枭雄人物的郑庄公心里面还住着一个童子。 就像当初他平定共叔段的叛乱之后,对武姜说的那句“不及黄泉,毋相见也!” 这完全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因为对自己的母亲不满,才能说出的如此不经大脑的话。 要不然,他后来后悔干嘛? 再比如后来《左传》中所谓的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这哪像是个政治人物应有的表现,分明就是像是个小孩子手中的糖被大人夺去,小孩子独自生闷气,不愿意搭理大人一样。 更别提再之后因为其不朝,桓王率师来伐,祭仲都劝他不如谢罪,而他则是一副余怒未消的模样,硬要和桓王死磕到底! 终于在祝聃射中桓王之后,火xiele,怒消了,清醒了,平静了,派人向桓王谢罪。 可以说,郑庄公因为这个小孩子脾气做了不少错误的决定。 而后来的人们在观其功过时总是潜意识的将其性格中的小孩子脾气抹去。 谁也不相信如此的枭雄人物会有如此人性化的一面。 这也算是只会抓重点的弊端了,虽然嘴里喊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必然也有偶然,但是事实上眼睛从来只盯着必然看,不去认真的分析偶然。 总有人会说没有张三,还有李三,王三诸如此类的话。 或许偶然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确实是不值一提,但是它包含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性格,通过研究这些东西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贴近历史人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毕竟所有学问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以致用。 “看来只能尽快回去好好劝劝他了,实在不行只能让自家祖母出马了!” 郑忽觉得也只有自家那个曾经偏爱幼子的祖母能劝住自家老爹。 其他人还真没这个能耐! “不过,自家祖母好像自从与自家老爹掘地相见之后就再也没过问过政事了。” “看来也只能等回去以后再说了!”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