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河畈_瓷器鉴定培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瓷器鉴定培训 (第4/5页)

麻木、肤浅,变得不再可爱了。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唉声叹气,面目可憎,好像这个世界谁都欠着你似的。这样的人活着,只会给别人添堵。

    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仙风道骨的神态,简直就是太白金星下凡,袁秋华越听越觉着老头们可爱。生活都悠闲懒散,很多事都随它去,既不会当官,也不会赚钱,既不羡慕当官的,也不嫉妒有钱的,既然不眼红,也就不在意,这就是老一辈文人。他们沉稳、端正、温和,儒雅,是一群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着旧文人的气息。他们老骥伏枥,志在文化传承,实心眼,纯粹,真心喜欢文物,特别团结,英雄相惜,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圈子。保护文物,并不代表大家都觉得这个事特别重要,似乎就像是少数人自发自愿的事情,显然不应仅仅被看做是所谓的文化坚守,或者是简单的情怀问题,像老一辈“清流”悲壮突围,“面子”都难以为继到底,是不是昙花一现,或者“回光返照”?

    古董商决不做没有利润的事情。目光短浅、好吃懒做的人,任何珍贵的资料和藏品都抵不过短期利益的驱使,哪怕这些利益只是蝇头小利。那并不是接班人应有的姿势,依然要保持足够的审慎和克制。独善其身是什么呢?你说它是退隐也好,逃避也好,反正袁秋华觉得真是挺值,认为首先就是老百姓,对一个老百姓来说,时代不是你所能cao控的,所以时代怎么样对你并不重要,你怎么样很重要。就像真正的读书人,不管哪朝哪代,生活虽然不同,但面对民族大义,文化传承,选择却始终如一。

    文化基本是玩出来的,古玩是成年后的玩具”。玩家大多以“玩”为旨,图的是乐。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收藏圈,古玩行内小型拍卖会上,客户有不少是玩家,他们身份各异,大多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他们只是比别人多一点闲钱和多一点对古玩的兴趣。他们今天买明天也可以卖,高兴就买,不高兴就不卖,但如果是心头好,给再多钱也不卖。这就是玩家,不强求系统收藏,也不讲究利益回报。讲求“安心”二字,心不安,则玩得不开心。在那个信息不对称,玩家们如鱼得水,买得容易,卖得开心。

    什么是“玩”?就像熟人一样,你不但能了解他的家事,甚至也知道他的脾气秉性和兴趣爱好。再熟的人,你坐在屋里,他一说话,你就知道他来了。再进一步,他一咳嗽,你就知道是他。再熟一步,他不说话,你听到他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他。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为什么也懂得古玩了?这部分人是通过多年的实践,从感觉意识方面掌握了一些辨伪要领,但他们多数只能识别,不能解释。同时也只能凭经验大概进行真伪的判断,不讲理由,也不讲证据。

    文物发展的不同,历经可简单归结为:夏—陶,商—铜,周—漆,汉—玉,唐—俑(造像),宋—瓷,明—木,清—画。

    国内的文物交流有三大形式,一是由政府及私人设置的文物公司,有出口的特权。二是政府批准成立的拍卖机构。三是民间旧货市场和收藏者之间的交流。文物拍卖以近现代为主,以海外回流宋代以前文物为辅。但重要的青铜器、石刻、玉器、陶器、俑像、漆器则由于文物法的限制难以进入拍卖行,这些文物基本处于民间私下交流状态。交流总量以明清文物及近代书画为最大,其它则相对较少,但赝品的泛滥与无制。

    有些民间出土和流散的古玩,不会让体制内的专家们鉴赏。说穿了,有些古玩文物并不合法,而且认为他们的鉴定水平差得远,用不着求助他们鉴定,同时也没有必要给自己找麻烦。所以不具备交流沟通的条件,更不会进行买卖交易。古董商不与那些不懂鉴赏古玩的人,进行交流和交易。主要因为这一群体不懂得欣赏,没有共同语言和沟通的基础,不但不懂得历史价值及收藏价值,且不懂得养护古玩,有的甚至损毁文化遗存。真正内行的古玩商,实际上舍不得把古玩卖给不懂、不爱古玩的人,真正的古玩商,内心喜欢酷爱古玩,并不是完全为了金钱,如果卖给他们会被看做毁老祖宗。古玩商对这些人,要么不交易,要么只有资格玩赏一些赝品罢了。

    古玩这一行,包罗万象,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傲慢和咄咄逼人,吃亏的只能是自己。鉴定师要有看到古玩真品的机会,并且进行认真的考察和识别,从而掌握真品的特征。要想看到真品,除了馆藏实物,便是通过行家,或商家之手来了解真品了。文物有研究价值,但未必有经济价值。搞收藏,最重要的不仅是钱,还需要有庞大信息网,朋友多了,哪有好东西都能知道,所以说有的时候,信息等同于钱。

    袁秋华经常在收藏圈朋友的带领下,寻访各路古玩商店,购藏古董,有时甚至在知情人的带领下,走街串巷,去寻访以前散落在胡同大户人家里的珍贵古董。

    她有自知之明,深知宋元书画名迹,不在故宫,即在海外,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