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4节 (第3/6页)
调遣,出川和商家军作战。 朝中的大臣谁看不出来,吴三桂那是向朝廷请战,分明就是在威胁清廷,要不然干嘛宣称自己有三十万大军呢? 就在第二天,四川又有公文传到北京,不过这次不是吴三桂写来的,而是四川的地方官员,以及清军的将士们联名向朝廷发来的上奏,称四川初定,还有明朝、大顺军、大西军的残余势力尚未肃清,而且在外又有商家军在湖广虎视眈眈,四川尚不安稳,现在唯有吴三桂才能坐镇四川,才解够力保川中稳定,因此希望清廷让吴三桂留守四川,开府理事,不可轻易调离。 原来现在吴三桂己经占领了川中和川南的十二个州府,拥有四川大半地区,而且两个主要的大郡,成都和重庆也都在吴三桂的控制之中,同时人马也扩展到十五万左右,现在也是坐镇一方的割据势力了,吴三桂当然不想再继续受制于清廷。 而就在这时候,商家军已经占领了湖广,和四川东部全面接壤,吴三桂也大吃一惊,急忙派兵加强川东的防守。不过商家军暂时还没有对四川用兵的意图,而是把目标放在江准,因此在占领了湖广之后,也就按兵不动,没有继续向西进攻。 商家军不动,吴三桂更不敢主动向湖广进攻,因此双方各守边界,到也相安无事。而吴三桂却忽然发现,这是好机会,因为虽然自己占领了四川大部,但毕竟没有得到清廷的正式认可,而现在吴三桂也不敢轻易甩开清廷,立马扯旗自立。而商家军夺取湖北,又进攻江淮,可够清廷受了,现在的清廷一定没空理会别的事情,自已还不趁机抓住这个机会,迫使清廷认可自己占领了四川这个事实,还等什么。 而且现在商毅的势力己成,只要他能够和清廷这样对持下去,也就不用怕清廷来对付自己,还可以夹在两大势力之间,左右逢源,等他们拚个两败俱伤,说不定还能来个渔翁得利。因此吴三桂才捣鼓出这两份公文发到北京来,同时还把自己的兵势夸大一倍,己璔加威吓的效果。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一六七章 多尓衮复出(一) 清廷的官员们那一个不是人精,当然看得出来,这两份公文都是吴三桂耍得鬼把戏,第一份明面是向清廷表忠心,实际是那兵势来威吓清廷;而第二份更是假托民意,实际是逼迫清廷承认吴三桂在四川割据,就是一种变相的独立。 如果是在以前,朝廷里恐怕是早就炸开锅了,喊打喊杀声己经响成了一片,但现朝野上下却是出奇一片寄静,谁都不说话,因为现在商家军都还没有解决,又冒出来一个吴三桂,谁受得了呢?甚致又有大臣向朝廷建议,干脆在北京搜刮一通,然后再退回关外去算了。也有人提议,干脆就给吴三桂封个王,让他去打商毅,两个拚个两败俱伤,还有人认为不如和商毅讲和算了,就像宋金那样南北对持也不错,总之是议论纷纷。 但这两条实在是关系太大,让吴三桂独立,现在清廷里大大小小六七个亲王、郡王,这个口一开,其他人效仿又怎么办呢?还有商毅把清廷的祖坟都刨了,还要和他议和,满族贵族答不答呢,因此代理摄政王的代善招集官员连日讨论,也拿不出一个好办法来。最后代善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上疏朝廷,称自己干不了这份差事,还是请正牌的摄政王多尔衮重新复出,来收拾这个拦摊子吧。 而代善这一份上疏,不并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这才想原来大清还有这位正牌的摄政王,虽然说多尔衮遭遇到南征的惨败,但也不是没打过胜仗,不致于一败涂地,而且现在除了多尔衮之外,也确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收拾这个残局了。因此大清真的还少不了这位摄政王? 其实也有不少人正等着这个机会,既然是代善提出来了,自然也就不客气,马上跟着大声疾呼,现在的大清,非摄政王不足以安定局面。一时间奏章向雪片一样飞向朝廷,都是请求摄政王复出的。而皇帝福临和两宫皇太后也有些慌了手脚,也急忙下旨,招摄政王复出。 但这时多尔衮却摆起谱,上奏朝廷,称自己也想为朝廷效力,只是病势尚未全愈,仍然无法理事,因此请暂缓时日,等病体安复之后,必然会出面报效朝廷云云。 谁看不出来这是多尔衮在拿桩,显然对朝廷还不满意,要讲条件。因此又有人上书朝廷,称摄政王非一般大臣,仍帝师、亚父之尊,当然应由皇帝亲自出面去请,以显朝廷诚意。 福临见了,也只好亲自到多尔衮府里去了一趟,那知多尔衮见福临亲临,虽然连称死罪,但就是一口咬定,自己的病没好,不能复出。气得福临一甩袖子,出了王府,回宫大发了一顿脾气。 但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京城己经传出流言,说商毅和吴三桂已经结成了同盟,要共同举兵北伐。福临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知道一但商毅和吴三桂真的联起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