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6节 (第4/6页)
王,或者以湖广之名,称楚王亦可。” 原来在中国古代,称王也不是说啥王都一样,有一字王和二字王之分,一字王是亲王,一般要说,只有宗室才能受封一字王,而二字王只能算郡王,大臣最高也就到这里了,因此一字王的地位要高于二字王的地位。 商毅见都己经为一字王还是二字王争起来,也不禁苦笑了一声,道:“各位,我看一个字,二个字都无伤大雅,反正都是一个暂时的称号,既然我们决定先北后南,我看就叫平北王,或者是扫北王,也让天下汉族百姓知道我们称王的用意。” 众人听了,也都觉得这样不错,因为商毅说的对,称王只不过是个权宜之计,用平北王做称号,也可以表示商毅对清廷作战的决心,对号招天下百姓也有一定作用,反正打进北京之后就称帝了,回头再打南方,也用不上这个称号了。因此也都同意。 这时王夫之道:“大人,取北伐收复之义为尊号,如此甚好,但平字过于直白无奇,用之不雅,而扫字亦有丧除之义,二字均为不妥,依在下之见,不如称靖北王。靖者,安也。《诗经·周颂·我将》中有‘日靖四方’之语,皆为贴切。” 李岩首先道:“靖北二字,用得很好,我看就称靖北王。”而其他人听了,也都纷纷赞同,认王夫之说得很好,就该叫靖北王。 商毅也不仅有些无语了,不过王夫之到不愧是大学者,一个“靖”字也可以扯出这么多典故来,但就为一个字,至于这么复杂吗?不过既然众人都同意,商毅也就没有反对,因此尊号就这决定下来。 不过要称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样也要挑好日子,筑台祭天等等一大堆程序,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商毅要称王的消息传开之后,也引起了一番轰动,内部的官员,军队当然都是举双手赞同,因为商毅称王之后,众人也就都有正当的官职名份。而商毅的妻妾们同样也是欢喜不巳,称王就要立王妃,有正妃也有侧王妃,可比督师夫人高贵得多。由其是明石姬和陈圆圆,都是妾室的身份,也都一跃成为侧王妃,说出去也好听多了。 但在商毅的统治区内部,各方的反应也是不相同,向浙江、山东这些地区,统治时间长,人心己经归复,也非常同,而在其他刚刚占领的地区,大部份百姓,商人都无所谓,只有少数明朝的遗老遗少,顿足捶胸,唉声叹气不己。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一七四章 南明的行动(上) 比较有讥讽意味的是,三个南明朝廷得知商毅准备自称靖北王的消息,居然都是从《杭州时报》上看到的。 随着商毅势力的扩大,《杭州时报》的影响力也同样水涨船高,这时《杭州时报》每一期的发行量己经达到了三万六千多份,在南方除了云南、贵州这两个偏远地区之外,毎省都有发行,并且还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读者。而在北方也传到了河南、河北、陕西、北直四个省里。 因为《杭州时报》有大幅的版面报导实事,因此无论是南北,《杭州时报》都成了人们了解时事动态的一个重要的来源。由其是有南方,南京战役期间,《杭州时报》几乎也成为当时南明的永历朝廷、绍武朝廷官方了解战事进程的唯一渠道。 而等南京战役结束以后,永历和绍武都忙于内部的争权夺利,谁也没有心思向商毅的统治区安排派遣谍报人员,反正看《杭州时报》就可以知道浙江的事情了,还可以省不少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商毅称王的消息,自然在三个南明朝廷中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三方的大臣们也都纷纷上书朝廷斥责商毅的越僭行为,当然也有不少人喊着要出兵去征伐商毅。 但广东的尚可喜无疑是其中最高兴的一个人,这时清廷派出的密使已经偷偷的潜入广州,将清廷册封尚可喜为平南王的密旨带到了广州,并且也传达了多尔衮的命令,联合三个南明朝廷的力量,与商毅为敌。而且清廷会在北方出兵配合。 接到这份密旨之后,尚可喜也不禁大喜过望,这到不是说尚可喜现在对清廷仍然十分忠心,而是当初尚可喜拥立鲁王朱以海,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想出的办法来,虽然说当时是见了效,商家军没有来进攻广东,但尚可喜还是十分后怕,因为尚可喜知道,永安朝廷和永历、绍武朝廷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别看都是拥立的南明余藩,但自己可是从清廷那边被迫反正过来的,万一商毅整好了内政,说不定就要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