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28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6节 (第5/6页)

自己开刀。

    现在清廷传来密旨,也让尚可喜安心了不少,看来清廷还没有抛弃自己,万一到了败亡的时候,还有最后一条退身路可以走。而另一方面,如果清廷败亡了,自己在南方也有立足之地。因此立刻跪受了平南王的称号,加上他现在在永安朝廷里被封为永宁王,也成了最早的双面无间道。

    而多尔衮让他联合南明朝廷的力量,与商毅为敌,也正中尚可喜的下怀,因为现在对尚可喜危胁最大的人,也是商毅。于是尚可喜也立刻行动起来,派人去和永历、绍武朝廷联络,准备组成一个同盟,一起来对付商毅。

    但南明各朝中都争斗得十分厉害,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还有人甚致主张应该连合商毅,来打尚可喜,因此尚可喜来回联络了一个多月,还一点头绪也没有。而就在尚可喜发愁的时候,传来了商毅准备自立为靖北王的消息。

    收到了这个消息以后,尚可喜也十分高兴,认为总算是找到机会了,首先立刻以永安朝廷的名议,把商毅大骂一顿,扣上了十几顶大罪名的帽子,同时再一次向永历、绍武朝廷发书,要求组成连盟,对抗商毅。而在这个时候,另两个朝廷里维护商毅的声音也小了许多,以前支持商毅的人,这时也都保持沉默。因此尚可喜上窜下跳,佐拉右扯,显得十分活跃。

    但这时商毅又分别向三个南明朝廷发来公文,表示自己并没有自立之心,之所以自称靖北王,仍是因为抗清的需要,重点是在“靖北”两个字上,而且为了表达自己并不二心,愿意请他们到南京去称帝,自己也愿意奉立来南京的那一个朝廷也正朔,并且辅佐他统一天下。

    当然在给永安朝廷的公文中,还把尚可喜大骂一顿,把尚可喜过去降清伐明的事情都抖了一遍,又直言不违的指出,尚可喜就是清廷的jian细,在南方挑拨离间,引起事瑞,让南明各朝廷自相残杀,同时又告诉永安朝廷的其他官员,不要听尚可喜的鼓惑,自己早晚都要来收拾尚可喜等等。

    商毅宣布称王之后,对南明朝廷的反应也都早有预科,这就是称王的后手,请南明朝廷到南京去。当然称王和称帝的区别就在于此,如果是称帝,就彻底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当然商毅并不但心南明朝廷回真的到南京来,几个皇帝当然是愿意,但三个南明朝廷的皇帝,没有一个是能够当家作主的,实权其实都掌控在各自的大臣手上,而掌权的大臣,是决不会把皇帝回到南京去的。

    而在各个朝廷中,先前支持商毅的大臣们又马上开始活跃起来,也纷纷上书,一面为商毅称王辩护,认为以商毅的功劳,也足以封王,并且都建议自己所在的朝廷,索性就正式封商毅为王,然后就搬到南京去,也算是真正继存了明朝的大统地位。

    其实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并不是真正支持商毅,而是本着敌人反对的事情,我一定要支持的原则,说来说去,还是为了争权夺利。如果真的争下了大权,也肯定不会把皇帝送到南京去。那不就是给商毅做了嫁衣吗?

    不过事情也没有绝对,也确实有真心支持商毅的人,绍武朝廷里的郑成功当然是一个,而在永安朝廷中,居然也有一个人,也认为应该正式封商毅为靖北王,然后就搬到南京去。这个人就是张煌言。

    张煌言是和朱以海一起被抓的,尚可喜把朱以海放出来奉立为帝之后,张煌言和朱以海手下的其他几位大臣张名振、朱大典、张国维、熊汝霖等人也都被放了出来,并且都在永安朝廷中出任要职,张煌言担任的是兵部尚书。不过永安朝中的实权都掌握在尚可喜手里,这几个人不过都是摆设而已。

    在另一时空里,张煌言在南明时代,算是一个比较有见识和政治眼光的人,也十分清楚,尚可喜和清廷的关系太过密切,反正过来奉立朱以海,仍是形势所迫,并非真心,因此这个人并不可靠。不过暂时也只能和他委之以蛇,静观待变。

    而商毅下文遨请朱以海到南京去继位,对张煌言来说,无论商毅有没有自立的野心,但在抗清立场来说,他无疑是非常坚定的。而且商毅也是目前南方唯一一个真正有实力可以击败清廷的人,因此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说,他都比尚可喜可靠。另外这一次商毅只是称王,并没有称帝,这也说明商毅并不是一定要另立新朝,说不定是受了某些人的鼓惑,如果到了南京,能够对商毅晓以大义,也未必不能劝得他回心转意,一心扶保大明中兴。

    于是张煌言也积极劝说其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