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29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3节 (第2/6页)

皇权才没有实质性的威胁,这也就是为什么历代都对太监干政深恶痛绝,但皇帝却偏偏使用太监的原因。

    但现在商毅身边没有太监,而且在将来商毅也不打算用太监,另外商毅也不准备使用监军制度,因为监军制度虽然可以帮助皇帝更好的控制军队,但却是以牺牲军队的战斗力为代价的。在主将和监军之间,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而且双方的责权难以分清,因此往往是很难相处得得好。上层不和的军队,当然无法全心打仗了。

    不过商毅到也并不太但心,在自己内部会出现军阀割据的情况。这到不是说商毅完全相信部下各将对自己的忠诚度,当然到目前而言,各军区对商毅的忠诚度都很高,还没有出现过或明或暗违返商毅的命令的情况,但这仅仅也只是遐免军阀割据的一个条件,重要的是因为中华军的组建情况和历代都不相同。

    在中国古代,一直都存在两种组军方式,一是以由朝廷出面,进行组军,但这一般都是在一个王朝的前期,国力较为雄厚,而且政治上也比较清明,能够充份发军全国的力量,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如汉、唐、宋、明的前期都是如此。

    而到了王朝的中后期,由于国力下降,政治腐败,朝廷原有的军队己经腐化,而且朝廷的执行力也大大下降,无力再重新组军,就出现了个人能力比较强的将才自已组军的行为。其中又是以戚家军组军方式最好,也为后世的经代所推崇,不过在戚家军之间,南宋的岳家军其实也是这种模式,还包括明末的辽东军、清末的湘军、淮军都是釆用这种方式组军。

    但这种组军的方式,是以同乡亲情为纽带,以对主将的个人忠诚为保障,并且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军队的实力大半取决于主将的个人能力,在短期内确定可以形成相当的战斗力,但不能维持长久,另外也容易成为某一人的私军。像清末的湘军、淮军,刚成军时确实战斗力不错,但十几年后就跨得十分历害。包括岳家军、戚家军也是一样,在岳飞、戚继光死后,军队的战斗力也在下降。

    商毅从山东起事时,其实也是釆用的这种模式,包括在很长一段时间,军队的名字都被叫做商家军。但他毕竟是来自未来的人,当然知道这种组军模式的优劣,因此在占领浙江之后,就立刻开办军校,系统的培养军队骨干,实际是采用近代国家建军方式。当然在军校中也会重点强调对商毅的忠心。

    尽管不是每一名士兵都是从军校毕业出来,但绝大多数的军官都经历过了中短期的军校培训,因此士兵军官的自身素质不仅可以得保障,加强了他们对商毅的忠诚度,也减少了对各军主将的心理依附力。

    另外除了山东战区之外,士兵的钱粮军饷全部都是由统战部直接供应,并派人下发到各军中,这样不仅降低了吃空饷,苛扣军饷的事情发生,而且也断绝了各军的主将插手军饷发放的事务,没有财政权,自然也就无法派脱受统战部控制。当然在战事紧息的时候可以由各军主将暂时代理,一但战事结束,这项权利就会被统战部马上收回。军区不插有地方财政。

    还有一点,中华军是一支以火器为主的部队,枪炮火药的生产也都被牢牢控制在统战部的手里,这样一来,各地的军队也就无法摆脱对统战部的控制,也就无从独立。

    当然只有山东军区是一个例外,在商毅占领浙江之后,山东地区实际是由周少桓在管理,周少桓不仅是商毅十分看重培养的年轻将领,同时也是周氏一系的重要人物,山东地区的其他将领,如唐镇、童大勇、蒋义渠、鲍铜钢等人,也都是山东系的主要人物。由于商毅鞭长莫及,因此山东地区一直都享有很大的自治权。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现在的山东地区管辖的地方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三百万左右的人口。已经在山东地区建立了军校、兵工厂、服装厂、车辆厂等一纟列相关工厂,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周少桓等人也是功不可没。当然这也和商毅的充份信任和放权分不开。

    不过商毅也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山东军区的控制,当然这种控制并非是安插什么督军,而是靠完善制度和长期坚持严格管理。

    首先是商毅在山东安排孟宏恭处理民政、行政事务;孟宏恭并不属于周家的派纟,尽管他仍然要听命于山东军区,但至少可以让军区不能直接插手民政工作。其次是加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